“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近1/2被印度侵占,3个人为国守边,一人胜似千军!1987年,藏族老牧民带着两个女儿将5千米山头上的印度旗帜全部拔除!他们的坚守看哭了无数人。 在祖国的边陲,有一个被称为“中国衣裳上的扣子”的地方,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 这里海拔高、气候严酷,曾是一片人迹罕至的高原秘境。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片土地上只住着三个人: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 他们用一生守住了祖国的边疆,用脚步丈量了主权的界线。 新中国成立后,玉麦乡几乎无人居住,这里根本就不宜居,交通可以说只是个摆设。 可这块看似荒凉的土地却战略位置极为重要,1959年后,由于边境局势紧张,原有的居民纷纷搬迁,只留下了桑杰曲巴一家。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边境局势剑拔弩张。 彼时,桑杰曲巴主动请缨,冒着风雪带领牦牛运输队为解放军送粮送物。 在一次途中,他不幸失去了年幼的女儿,让他的心都碎了。 此后,他的妻子也在一次边境巡视中积劳成疾,病故家中。 悲痛之中,桑杰曲巴没有选择撤离,而是坚定地留了下来,只为了守住脚下这片土地。 “国家把边疆交给我,我就要守住它。”他这样对别人说。 1964年,政府提出可以内迁到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但桑杰曲巴毅然拒绝。 他知道,哪怕只剩他一个人,也不能让玉麦这块“扣子”松了。 他在家门口竖起国旗,迎风飘扬,向山那边无声宣告:这是中国的土地! 到了1980年代中期,边境再次出现波动。 1987年某日,老人在查看情况的时候发现:在距家5公里的一处山上,印度人偷偷插上了三面国旗,试图制造“实际控制”的既成事实。 对于这种无法忍受的挑衅,桑杰曲巴毫不犹豫,他带上了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冒着高原的严寒,翻越峭壁,徒步数小时登上山顶,亲手将那三面印度旗帜一一拔除。 三面旗帜,一面一面扯下来,就像在宣示:这片土地,我们从未放弃。 随后,他们在山顶插上了咱们的国旗,告诉对面的人,这里是中国的土地。 那一刻,是一户人、一家三口对祖国最深沉的承诺。 他们的行为,不仅是一种坚定的爱国表达,更是一种实际行动的边界推进。 他们让世界看到:哪怕只有三个人,中国也不会放弃每一寸领土! 此后的日子里,桑杰曲巴依旧每月徒步巡视边境。 他记录天气、观察动向,有时靠望远镜,有时就靠自己的眼睛。 尽管已经挺不起背了,但他还是坚持每天走一走之前的老路。边防战士们亲切地称他为“活地图”。 他曾多次向上级反映,盼望国家能给玉麦修条公路,通上电,设立哨所。 最终,在他生命的晚年,这些愿望一一实现。 道路修通了,水电供应了,边防哨所建起来了,更多的百姓也陆续回到玉麦安家落户。 直到去世前,他仍住在原来的简陋房子里,看着门前的国旗,安心闭眼。 他的一生,宛如那座被风吹不倒的石碑,默默无言却坚定如山。 如今的玉麦,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三个人硬是用自己的坚守,换来了这片土地的未来。 道路通了,信号有了,医疗、教育、通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人,成为“新时代边境小康样板村”。 桑杰曲巴的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继承父志,接过守边的旗帜。 她们不仅继续日常边境巡逻,还主动担任志愿宣传员、讲解员,将玉麦的历史和精神传递给每一位来访者。 她们常说:“我们不能忘记父亲说的话——国旗在,人在;国旗不在,人也要先上去。” 在她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参与到戍边事业中。 从“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到“我要为国家守边疆”,这片土地上的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有人说,国土的边界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线,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心中的一道信仰。 在玉麦,桑杰曲巴一家用行动告诉世人:不是因为有军队驻守才有边界,而是因为有人民在,国界才清晰可见。 信息来源: 央视网|致敬!一家三代人,半个多世纪,守护中国人口最少的乡,为了一个最神圣的承诺 人民网|西藏隆子县玉卖乡原乡长卓嘎-“我愿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爱国守边的桑杰曲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近1/2被印度侵占,3个人为国守边,一人胜似千军!198
戴梦维微微
2025-05-09 11:55:40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