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年,宰相李义府巡察大理寺,突然看到一个绝美丰腴的女囚,李义府不由两眼放光,

琪树啊 2025-05-10 09:46:08

656年,宰相李义府巡察大理寺,突然看到一个绝美丰腴的女囚,李义府不由两眼放光,心如猫抓,他一把抓过大理丞毕正义,悄声道:“找个理由把她放了,天黑前送老夫府上去。”

唐显庆元年(656年)深秋,长安城飘着细雪。宰相李义府的鎏金马车停在大理寺门前,貂皮大氅扫过青石板时,他忽然听见牢中传来女子啜泣。

顺着哭声掀开牢门,烛火映出淳于氏的面容——囚衣难掩丰腴体态,鬓角血渍更衬得肌肤胜雪,让这位年近五旬的权臣瞳孔骤缩。

"大人,此女涉嫌毒杀亲夫..."大理丞毕正义的话被挥手打断。

李义府指尖划过淳于氏下颌,忽觉掌心发烫:"这般姿容,怎会是杀人凶手?"

转身时袖口扫过毕正义胸前玉牌,压低声音道:"酉时前送她入相府,卷宗么..."

目光落在案头供词上,"就说证据不足,误判。"

毕正义盯着案头的"误判"公文,笔尖在竹简上戳出墨团。

窗外更鼓敲过三下,烛泪已堆成红蜡山。自三年前攀附李义府步步高升,他早惯于在卷宗上舞文弄墨,但此次释放重囚,分明是把身家性命系在权臣裤腰带上。

"大人,大理卿段宝玄明日便要提审..."随从的提醒被喝止。

毕正义望着墙上"正义"匾额,突然想起十年前科举时的豪言壮语。

可当李义府的亲随捧着金器踏入密室,那些金叶子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比皇上的朱砂笔更刺眼。

五更天,毕正义的尸体悬在牢房梁上,脚下是打翻的砚台,墨汁在青砖上蜿蜒,像极了供词里被篡改的"毒杀"二字。

弹劾奏章递到李治案头时,李义府正在偏殿陪武则天研习书法。

"毕正义自缢身亡。"皇帝指尖划过奏报,抬眼看见宠臣袖口的珍珠绣纹——那是昨日刚赏的波斯贡品。

武则天搁下狼毫:"大理寺断案向来严谨,怎会突然自戕?"

语气轻得像拂面的牡丹香,却让李义府后颈发僵。

审讯刘仁轨的殿外,李义府把玩着玉扳指,听着殿内传来的喝问:"你说毕正义是畏罪自杀,那淳于氏如今何在?"

忽然瞥见李治揉了揉太阳穴,知道火候已到,退朝时故意撞翻御史的笏板,俯身时耳语:"大人如此执着,莫不是想步毕大人后尘?"

此后三年,李义府的跋扈如燎原之火,他在长安城遍设"选官院",明码标价售卖官职,连西域胡商都知道"欲得官,找李公"的歌谣。

乾封元年(666年),他竟征调七县民夫为祖父迁坟,将祖坟修在唐太祖陵寝旁,送葬队伍绵延二十里,车载的金银祭品比国库赈济灾民的粮款还多三倍。

直到某天早朝,他因李治未透露弹劾者姓名,竟当众甩袖而去。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李治忽然想起九年前立武后时,这个曾在深夜跪诵《建言十二事》的能臣,如今袍服上的金线已遮住眼底的忠诚。

李义府的堕落并非孤例:

李林甫,唐玄宗时期专权十九年,创制"月堂"阴谋陷害贤臣,终致"口有蜜、腹有剑"的千古骂名;

杨国忠,借杨贵妃之势垄断朝政,将剑南节度使府变成卖官鬻爵的当铺,直接促成安史之乱的爆发;

元载,唐代宗朝宰相,家中抄出五百两钟乳石,其奢华程度让代宗感叹"朕贵为天子,反不如卿"。

当权力失去制约,个人欲望便如脱缰野马,最终践踏的不仅是国法,更是王朝的根基。

咸亨二年(671年),流放巂州的李义府望着蜀地的阴雨,想起淳于氏被送入相府那晚,她鬓间插着的正是自己赏的东珠簪。

当年大理寺的烛火、毕正义的尸身、皇帝的纵容,此刻都化作牢墙上的霉斑,啃噬着他的回忆。

这场始于色欲的贪腐案,最终以权臣的陨落告终,却留下深刻的政治教训:当李治一次次用"宠信"为李义府的违法行为背书,便是在制度堤坝上凿开裂缝。

毕正义的自缢、淳于氏的悲剧、百姓的怨言,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即便贵为宰相,若失去敬畏之心,终将被自己编织的权欲之网绞杀。

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写:"宠臣之患,不在才而在德;权臣之败,不在权而在欲。"

李义府的故事是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个人的道德沦丧,更是权力监督机制缺位的致命伤。

当制度的天平被宠信压偏,当国法的利剑因私情卷刃,再强盛的王朝也会在权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这,便是历史留给后人最沉重的警示。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