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9岁的张恨水举行婚礼。可到了晚上,他掀开新娘盖头后一下子懵了。因为

青史如烟啊 2025-05-10 11:01:47

1914年,19岁的张恨水举行婚礼。可到了晚上,他掀开新娘盖头后一下子懵了。因为不是他见到的那个女孩。尤其是听完新娘解释,他捂着发疼的胸口冲出去,边跑边说:“被骗了,被骗了。”

1913年前后,18岁的张恨水还在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读书期间,母亲已经在媒人的介绍下为他定下了婚约。

张恨水不想娶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当自己的妻子。所以他对母亲的安排十分抗拒,但是他拗不过母亲,最终,他和母亲商量,希望去看看姑娘的相貌,如果满意了,自己就会娶她。

之后母亲赶紧把媒婆找了过来。很快,张恨水就见到了自己的相亲对象徐文淑。媒婆给张恨水指了指徐文淑,告诉张恨水,那就是他将要迎娶的人。

看到徐文淑是个身材曼妙,长相清秀的少女,张恨水顿时心动了。

可是新婚之夜,张恨水用秤杆子挑开新娘的红盖头,眼前看到的新娘与母亲和媒婆口中那个眉清目秀的女子根本不是一个人。

眼前的这个自己的新娘身材矮胖,一张圆圆的大脸,皮肤黑黄,一口龅牙露在外面,这显然跟那天他看到的女子相貌大相径庭。

一种被欺骗的耻辱油然而生,他甚至将所有怨气殃及到新娘身上。他丢下盖头,独自跑上了山,睡到山坡上。后来乡邻追上山才将他拖回了家。

原来那天母亲在媒婆陪同下去看准儿媳,当时有两个女子坐在前面看戏,媒婆用手指给张母看的是徐家的小女儿,另外一个长相平平的才是徐家大女儿徐文淑。

但是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对于张家这种体面的家庭,闹事恐怕也有失体面。于是张母劝儿子对徐文淑负责,加上张母抱孙心切,央求张恨水与徐文淑圆房。

张恨水虽然对徐文淑很冷淡,但是她的勤劳朴素他也看在眼里。她干活的时候,他也帮着干,她提不动的重物,他都会帮着提。

后来没过多久,他就跟母亲说:“我要出去学习。”

1919年,张恨水到了北平以后,原本想要继续学业的计划也因生计问题而耽误。他需要负担起家中16口人的生活,每日工作15个小时。

1923年,张恨水在“贫民习艺所”结识了女孩胡秋霞。她身世孤苦,年幼就被人拐卖,不堪毒打才跑到习艺所寻求庇护。

那时候张恨水是下定了决心要娶胡秋霞的,但却表现得迟疑审慎,他给好友写了一封信征询意见,里头说到:

“多年来,我漂泊社会,年纪也不小了,仍未解决婚姻大事。现在京认识一位女孩......我很怜爱她,想娶她为妻,也可以在京安家,解决婚姻的间题。”

很显然,字里行间,张恨水以单身男士自居,不承认与老家的包办妻子徐文淑的结合是一桩正式婚姻。

后来张恨水不仅为胡秋霞取了名字(原来的名字叫招娣),还手把手教她读书写字,并且根据她的生活经历写出了小说《落霞孤鹜》。

胡秋霞过门后,家中的一切大小事都是她一手料理的,张恨水的原配妻子徐文淑虽觉得尴尬,但也没说什么。更难得可贵的是,胡秋霞和徐文淑在家里相处得很和谐,她们从来不吵架。

可惜的是,张恨水与胡秋霞是两个世界的人,后来胡秋霞痴迷于逛街听曲、看戏吃茶,这让张恨水很不喜欢,再加上两人知识水平的差距,他认为胡秋霞并不是真正的良配。

1931年,张恨水受邀到北京春明女中参加赈灾表演,并与周淑云同台表演《女起解》。张恨水对这个美丽的女孩一见钟情,他喜欢这个女孩身上散发的书香气,这是他前两任妻子都不曾拥有的。

已经有两任妻子的张恨水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他略微犹豫了一阵,将一封邀约信夹在书里,寄给了周淑云。

周淑云是张恨水的忠实粉丝,她读过张恨水的所有小说,两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但是胡秋霞却坚决反对,她说张恨水没良心,甚至提出要与张恨水离婚。在始终被冷落的徐文淑的劝说下,张恨水提出在外面给周淑云另找住处,胡秋霞这才作罢。

婚后,张恨水取《诗经·国风·周南》之寓意,将周淑云改名为周南。

1935年,张恨水到上海创办《立报》,周南带着儿子张二水追随左右,在抗战8年时间里,陪伴在张恨水身边的是周南,她不计较名分,丈夫写作,她除了照顾他,还通过种菜、养猪尽力让家里多一份收入。

1948年底,张恨水生病,丧失了写作能力,甚至记忆力。丈夫有病了,胡秋霞的心也软了,开始前来与周南一起轮流照顾张恨水,而此时,徐文淑已于1938年回了老家,因为张恨水每月都寄给她生活费,渐渐地,她有了一些积蓄,买了一些土地,成了当地的地主。

1967年,张恨水因脑溢血发作在北京逝世。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爱情观,但张恨水能做到善待每一段感情,着实不易,为了两位妻子,也曾挥剑斩情丝,放弃一段感情。遇到周南,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

张恨水,一人走出了三种爱的经历,而且生活与爱情都已被张恨水穿插着写进了文字,但他的女子却在近些年才说,他们在近些年才读懂了他们的父亲张恨水——张恨水一生都在寻找爱情。

不得不说,张恨水是一个很有自己追求的作家,无论是文学还是爱情,他自始至终都能够遵循自己的本心。

0 阅读:30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