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将近一千个人挨个在他面前死去,刑场上血流成河,整整七日才把所有人处决完,而这么多人惨死的背后只是因为一句话...... 方孝孺,1357年出生在浙江宁波,家里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他爹方克勤当过济宁知府,可惜摊上朱元璋的“空印案”,被砍了头,家里从此败落。小时候的方孝孺就特别聪明,乡里人叫他“小韩愈”,天天埋头读书,书都堆成山了。 20岁拜大儒宋濂为师,宋濂夸他诗文不输欧阳修、苏轼。他研究经史,崇尚仁义治国,一心想干大事。 南京城破那日,方孝孺把学生誊抄的《周礼》手稿塞进灶膛。火苗蹿起来时,他盯着案头那盆建文帝赏的绿萼梅,花瓣早被战火熏成了焦褐色。 外头喊杀声越来越近,门生廖镛拽他袖子:"先生从密道走吧!"他反手把砚台砸在密道口:"我若逃了,天下读书人的脊梁就断了!" 刑部大牢的稻草堆里爬着带血的书虫。朱棣的锦衣卫把方孝孺按在诏书案前,他攥着笔杆子冷笑:"燕贼篡位四个字够不够?"龙案上的青玉镇纸被摔得粉碎,朱棣掐着他脖子吼:"你当朕不敢灭你九族?"方孝孺喉咙里挤出嘶声:"十族又何妨!"这话像把烧红的烙铁,生生在史书上烫出个血窟窿。 刑场设在聚宝门外菜市口。第一天杀的是方家老小,八十岁的老娘颤巍巍跪在儿子跟前:"娘给你梳个头再上路。"梳齿沾着白发上的血痂,断在打结的发绺里。 第七日轮到门生故旧,有个少年郎临刑前突然朗声背起《深虑论》,八百多人跟着齐诵,声浪震得刽子手的刀直打晃。血水顺着青石板淌进秦淮河,打渔的艄公三天没敢撒网——河水稠得能粘住船桨。 最绝的是方孝孺咽气前那声笑。凌迟的刀子刚划开胸口,他突然盯着朱棣说:"陛下可记得洪武二十五年春猎?"朱棣愣神的功夫,他咳着血沫子续道:"那年您射死只怀崽母鹿,今日这般,倒是半点没变。" 这话比"燕贼篡位"更扎心,朱棣铁青着脸拂袖而去,身后传来方孝孺最后的绝命诗:"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门生王稌半夜摸到乱葬岗,发现先生心口那片皮肉被人偷偷割走——据说揣着能长文人傲骨。 二十年后,《逊志斋集》的手抄本在黑市卖到百两黄金一页,读书人藏在裤裆里偷运出城。有个书贩被锦衣卫逮住时,撕了书页往嘴里塞,边嚼边笑:"方先生的文章,烂在肚里也胜过刻在碑上!" 河南禹州方岗镇有座"还桥",青石板上刻着歪扭的"何"字。当地老人说,这是方家后人逃难时改的姓,活着姓何,死了墓碑改回方。 逢清明烧纸,总要多备份黄纸,说是给那八百多个没名没姓的"第十族"冤魂。有个放牛娃在桥洞下捡到半块残碑,上面"忠烈"二字被雨水泡得发胀,像是随时要裂出鲜血。 这场惨剧最讽刺的,是朱棣杀尽天下读方孝孺文章的人,自己修的《永乐大典》却偷偷摘录《深虑论》。 紫禁城的红墙根下,小太监们传着句顺口溜:"永乐爷的龙椅,一半枕着方孝孺的冤魂,一半压着建文的血诏。" 史书里轻飘飘一句"诛十族",落在百姓嘴里,倒比那八百多颗人头还沉。 #我的宝藏兴趣#
1402年,朱棣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将近一千个人挨个在他面前死去,刑场上血流成河
桃花林里醉
2025-05-10 17:44:35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