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鸿蒙PC版电脑不使用x86架构?x86架构的性能、兼容性和扩展能力更强,并且是当今绝大部分电脑的架构。鸿蒙PC版作为新研发的系统,应该更加注重兼容性和生态的多样性,而不是能耗和工作效率,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生态位,加速自己的传播。比如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想装Win+鸿蒙或者Linux+鸿蒙双系统来体验尝鲜一下,但ARM架构直接断绝了这种可能性。
我觉得是因为需要实现更好的和移动端进行兼容。因为鸿蒙系统不仅仅是电脑,还有手机、平板,需要做到一套代码部署多端能力!我们知道鸿蒙系统的核心目标是构建跨设备的统一生态,覆盖手机、平板、PC、物联网等场景。ARM架构天然适配移动端生态,能降低开发者适配成本,而x86架构在移动端存在天然割裂。例如,鸿蒙PC的应用商店直接兼容手机端应用(自动适配界面),开发者无需为PC单独开发新版本。
再加上x86架构的知识产权由Intel和AMD垄断,且美国制裁后,AMD于2023年停止对华为的x86授权,英特尔也从未对外开放永久授权。这意味着即使华为希望使用x86架构,法律层面也无法实现。例如,华为曾在2019年尝试通过Linux系统规避对Windows的依赖,但制裁升级后连x86芯片采购也被禁止,迫使华为转向自研ARM架构的PC处理器。
而对于ARM架构,华为在ARM指令集架构上有长期积累(如麒麟芯片),且ARM授权相对灵活。通过自研鲲鹏系列服务器芯片和ExaGear动态二进制翻译技术,华为已具备将x86应用迁移到ARM平台的能力,例如在服务器领域实现x86软件兼容。
当然这也是凸显华为鸿蒙电脑优势的一种方式,从而和Windows和MacOS形成差异化。毕竟x86架构的PC市场已被Windows垄断(全球71%份额),而ARM架构的PC(如苹果M系列芯片)证明了轻办公场景下的能效优势。华为选择ARM+鸿蒙的组合,旨在瞄准“长续航+跨端协同”的细分市场,而非与Windows正面对抗
至于用户说的需求和兼容性矛盾问题,鸿蒙PC通过以下方式弥补ARM架构的兼容性短板:
动态二进制翻译:ExaGear技术可将x86指令转换为ARM指令,实测效率达原生性能的60-70%,已适配部分专业软件(如CAD)。
Linux兼容层:通过开源社区支持Linux应用,并计划逐步迁移原生鸿蒙应用。
虚拟机方案:类似苹果的ParallelsDesktop,允许运行WindowsonARM虚拟机。
ARM架构PC无法安装x86版Windows/Linux,但华为选择闭源驱动和严格的应用商店审核,旨在保障系统安全性,避免生态碎片化。未来可能通过开放开发者模式或虚拟机支持部分需求。
目前鸿蒙PC适配了WPS、飞书、剪映等300+应用,预计2025年底支持2000+应用。初期用户以政企采购和轻度办公用户为主,避开高性能计算领域。在接下来华为在用AI与分布式架构的差异化来完成时另一种打开市场!鸿蒙PC强调“手眼协同”“多设备无缝流转”等功能,通过分布式技术整合手机、平板算力,弥补ARM单机性能的不足。同时,AI助手小艺深度集成系统底层,可跨应用调用资源,提升办公效率。
所以总结下,我们发现鸿蒙PC放弃x架构的核心原因可归结为:技术封锁下的被动选择(无法获得x86授权)与生态统一的主动战略(跨端协同+差异化竞争)。尽管短期内兼容性受限,但通过动态翻译、虚拟机等技术过渡,结合政企市场的定向突破,华为有望在ARM架构上逐步构建独立于Windows的PC生态。对于普通用户,若需双系统或高性能计算,x86设备仍是更优选择;但若追求跨端协同和长续航,鸿蒙PC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tiger
用不用x86无所谓,作为pc,性能是最主要的,用精简指令集的cpu只要性能够就没问题,不过就目前看,精简指令集比复杂指令集,性能上大多还是差一些
Rainy
没关系,电脑可以换,办公软件跟上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