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朱育祺回乡探亲,刚走到家门就被红军捉拿到了罗汉尖山,朱母哭的死去活来

猫猫背茹茹 2025-05-10 23:46:56

1935年,朱育祺回乡探亲,刚走到家门就被红军捉拿到了罗汉尖山,朱母哭的死去活来,全乡都在议论他到底犯了什么事儿?殊不知,他一到山上就被松了绑。 街坊邻居躲在门缝后头瞧得真切,五花大绑的教书先生被推搡着往罗汉尖方向走,朱老太太瘫坐在门槛上哭得背过气去。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土匪绑票的场面,竟是鄂豫皖边区特委精心设计的局。 当时鄂东地区的斗争形势好比烧红的铁锅倒冷水,国军正在搞"移民并村"的狠招。 红军要是公开招兵,家属就得遭殃,特委几个干部蹲在茅草屋里琢磨了半宿,最后想出了个"唱红白脸"的法子。 朱育祺早年上过省城的新式学堂,在乡里教书时总给后生们讲《新青年》里的文章,这样的进步分子正是队伍急需的。 腊月初八那天,便衣队按计划演了出"强掳书生"的戏码,既保住了朱家老小的平安,又给队伍添了位能写会算的先生。 上了罗汉尖才知道,这山头的日子比教书艰难百倍。 朱育祺带着新兵蛋子漫山遍野找野果,发现葛藤根能磨粉充饥,就教大伙挖地窖存粮。 转过年来开春,他们在燕子河畔搭起三间茅草棚,铁匠铺里叮叮当当打起了梭镖大刀。 要说这读书人动起真格来也够狠,朱育祺带着二十来个后生,趁着夜色摸进九资河镇的税所,把国民党刚收的五千斤稻谷搬了个精光。 等保安团追到渡口,运粮的竹筏早顺着渭河漂出十里地了。 好景不长,三十六师的密探到底嗅出了味道,1936年正月还没过完,保安团就派人把朱家祖坟刨了,青砖墓室里值钱的陪葬被洗劫一空。 朱育祺的发妻汪氏带着六岁幼子,被赶出老宅沿街乞讨。 母子俩踩着没膝的春雪摸到罗汉尖那天,哨兵看见的哪是来找丈夫的媳妇,分明是两个裹着破麻布的雪人。 便衣队长老周是过来人,知道这事搁谁身上都难。 他连夜派两个机灵的小战士下山,在汪家畈找了户可靠的老佃农。 那家人腾出半间柴房,对外说是远房表亲来帮工。 朱育祺每个月托人捎去半袋糙米,逢年过节再添两斤盐巴,这日子总算能对付着过。 可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夫妻俩最后的安稳时光。 转过年开春,山下的风声突然紧起来。 保安团不知从哪得了线报,三天两头往山上打冷枪。 朱育祺带着队伍在薄刀峰跟敌人兜圈子,愣是把五百多人的追兵拖垮在山沟里。 最险那次是在多云山,三十几个战士被围在祖师殿,朱育祺让人把最后半筐火药全倒进香炉,炸得殿前石阶满天飞,硬是撕开条生路。 可惜明枪易躲,暗箭难防,1937年开春的"肃反"来得比倒春寒还刺骨,朱育祺的名字突然出现在处决名单上。 赴刑场那天,他特意换上汪氏年前托人捎来的新布鞋,踩着七里坪的青石板路走得稳稳当当。 十里八乡赶来的乡亲把刑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人听见他最后喊的是"莫忘渭河粮",那是他带队伍打的第一个胜仗。 三十年后的春天,汪氏带着儿子从河北老家回来迁坟。 当年安置他们的老佃农还活着,哆哆嗦嗦从炕席底下摸出个蓝布包,里头整整齐齐叠着十二个糙米袋子,正是朱育祺当年按月捎来的口粮。 老太太摸着发霉的米袋直掉眼泪,这些救命的粮食,她当年硬是省下半数接济了更困难的乡亲。 参考信源:党史纵览2023-12-15——《“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司令朱育祺的故事》

0 阅读:1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