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

豪迪电影啊 2025-05-13 09:46:36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之前,老农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陕西子洲县的黄土沟壑间,1923年传来一声婴儿啼哭。

这个呱呱坠地的男婴不会想到,三十年后的自己会佩戴将星回到故乡。

王扶之的童年记忆里,最清晰的画面是地主家的牛棚和永远填不饱的肚子。

七岁那年,母亲用旧布缝的书包还没捂热,就被迫辍学去放牛。

在牛背上偷学的《三字经》,成了他最初的文化启蒙。

1935年的春风裹挟着枪炮声吹进陕北。

十二岁的放牛娃听说红军在招兵,连夜翻过三道山梁跑到征兵处。

负责登记的文书抬眼看见个比步枪高不了多少的娃娃,手里的毛笔顿在半空。

王扶之踮着脚拍胸脯:"俺今年十七,家里穷吃不饱饭才显个矮!"

登记簿上歪歪扭扭写下"王硕"这个化名时,这个谎报年龄的少年兵还不知道,此刻的选择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部队里的文化教员很快发现这个新兵的不同。

别人休息时打闹说笑,王扶之总蹲在地上用树枝练字。

三个月后师部选拔测绘兵,识文断字的他被破格录取。

1938年深秋,晋察冀军区接到重要任务。

派遣情报人员打入伪军内部。

刚满十五岁的王扶之换上绸缎长衫,摇身变成北平来的药材商人。

在敌占区活动的日日夜夜里,他学会用算盘掩护密码本,把情报藏在中药药包里。

有次接头时遭遇日军盘查,他面不改色地掀开装满当归黄芪的箩筐,顺手塞给日本兵两包上等枸杞。

朝鲜战场上的硝烟比国内任何战役都浓烈。

1952年夏,时任志愿军第39军115师副师长的王扶之正在坑道里研究作战图,美军的重磅炸弹突然撕裂山体。

当战士们扒开三十多吨碎石找到他时,这个从军十七年的老兵正用钢笔在烟盒上写遗书。

被抬上担架前,他挣扎着把沾血的作战方案塞给通讯员:"告诉三团按第二套方案打..."

战火稍歇的1953年,刚晋升少将的王扶之踏上归乡路。

褪去军装换上粗布衣,他背着行军包独自走在记忆中的羊肠小道。

五十里山路走到日头偏西,身后传来吱呀作响的驴车声。

赶车老汉裹着泛白的羊皮袄,古铜色的脸上沟壑纵横。

将军自然地搭话帮衬,两人聊着今年的收成和山外的变化。

当老汉絮叨起二十年前离家参军的幺儿时,王扶之突然发现对方耳后的月牙形胎记。

那是他小时候趴父亲背上放牛时最熟悉的标记。

驴车在暮色中停在王家老宅前,坍塌的土墙院里野草丛生。

老汉摸出旱烟袋蹲在门槛上,火星明灭间照亮了将军颤抖的双手。

当那声压抑了二十年的"爹"终于喊出口,老车夫手里的烟杆吧嗒掉在地上。

这个在战场上面对枪林弹雨都不曾退缩的将军,此刻跪在长满青苔的院子里哭得像个孩子。

灶台上积着厚厚的灰,当年母亲纳鞋底的顶针还挂在窗棂上。

部队派来的吉普车接走父子俩时,王扶之特意请司机绕道二十里外的集镇。

他记得参军前夜,父亲摸黑走了四十里山路,用最后半袋小米换了五个鸡蛋塞进他的行囊。

如今将军捧着热腾腾的鸡蛋灌饼递到父亲手里,八旬老人咬了一口突然老泪纵横:"还是那个味儿..."

在军区大院安顿下来后,老父亲总爱坐在院里的石榴树下,看儿子教小战士识字。

那些被战火打断的《百家姓》课,在和平年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每逢有人问起将军的成长经历,老爷子总会拍着膝盖感慨:"当年要不是队伍上教他认字,这小子现在怕是还在数牛粪蛋呢!"

1995年的清明细雨里,七十二岁的王扶之带着儿孙回到子洲县。

当年父子相逢的土路早已变成柏油马路,村口立起了刻着将军事迹的石碑。

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指着石碑上的字对孙子说:"这些字啊,都是从牛背上开始认的..."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党史博采——王扶之:从放牛娃到开国少将)

0 阅读:1
豪迪电影啊

豪迪电影啊

豪迪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