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处以死刑,行刑前,金圣叹偷偷对刽子手说道:我耳朵里有二百两银票,先从我这开始,这钱就归你了。刽子手一听,眼睛直接冒起亮光,手起刀落,刽子手喜滋滋地捡起两个纸团,拆开一看,脸色大变。
江南有句俗语“耳中二百镒,一刀两断空”,指的是最后关头还能玩笑的人。这句话最初源于明末清初那位才子佳人金圣叹的传说。
金圣叹,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聪颖过人,深受家人和师长喜爱。15岁参加县试,他便已看不上八股文的套路,写下39个“动”字就交卷而去,考官大怒,首次落榜。
此后几年,金圣叹继续我行我素,对题目胡诌应付,屡试屡败。第三次考试,他仅在试卷四角写下四个“吁”字,考官直接判了他一个“禁考”。
三番两次的失败,让金圣叹声名受损。为了证明自己,他重新以金人瑞之名高中一甲,拔得头筹。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竟拒绝做官,选择回乡著书立说。
在家乡,他以才华和个性迅速成名,屡屡惹事生非,却也积聚了一大批仰慕者。他将通俗文学提升到与经典大道齐名,开创出“六子文学”的新流派。称他“文章神童”,实在是名副其实。
金圣叹不拘一格的作风让许多官僚看不惯,他们责备他不修边幅、不守规矩。而他的回应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不在乎朝堂上的名利,只想寻一个自己的文学理想国。
就这样,金圣叹和权贵们结下了梁子。1661年,他参与指责当地知县腐败的“哭庙案”,反被告上朝廷,以“大不敬”之罪锒铛入狱,不久便被判处斩首。
行刑前一天,金圣叹向狱卒要了笔砚,在纸上写下了“好”和“疼”两个字,卷起塞在自己耳朵里。临到刑场,他神色从容,对刽子手说自己耳朵里有两百镒,叫他砍头就给他。
刽子手闻之大喜,提刀一砍,两张纸团跌落在地。他迫不及待展开一看,脸色登时变了——原来耳朵里塞的,并不是财宝,而是“好疼”二字!
金圣叹至死不渝的幽默态度,成为他传奇一生的惊世总结。他用生命阐释了“我执”的无益和生命的荒诞。临终戏弄刽子手,正是他“君子坦荡荡”性格的再次体现。他的人生就像一场戏剧,自编自导自演,最终以完美的谢幕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