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月10月,浦安修来到彭德怀居住的吴家花园,彭德怀拿出一个很大的梨,将其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5-14 17:31:18

1962月10月,浦安修来到彭德怀居住的吴家花园,彭德怀拿出一个很大的梨,将其一分两半放到了盘子里,然后把盘子推到了浦安修面前。   1974年,戎马一生的彭老总在癌症的摧残下,步入生命尽头时,陪在身边的只有侄女,有人将此事告知浦安修,问其是否上门探望,浦安修听后说了一句“我想就不必了吧。”1978年,浦安修来出席彭老总的追悼会时却被拦到了外面。   1938年,彭老总来到延安参加党组织会议,便是在这里结识了浦安修,彼时的彭老总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年纪也已到40岁,却是孤家寡人。彭老总的老部下陈赓一度为之担忧,毕竟在延安,僧多粥少,男同志的数量远远多于女同志,一家有女百家求也不过如此。   曾经一度被蒋介石看中,甚至几次想收入麾下的陈赓,军中的开心果陈赓,也曾一度热衷于撮媒。见彭老总身边一直没个人照顾,也一直是格外的留心延安的单身女同志,就将目光锁定在了北平师范大学来的女学生浦安修身上。   浦安修出生于1918年,也算是出生于富裕家庭,一度接受新思想的教育,是北平师范大学的高材生,17岁时便追寻着心中的信仰来到了延安。   离开繁华北京,来到条件艰苦的延安,原本就是难能可贵的。那一次篮球赛,浦安修也参加了,一向灵活的陈赓注意到彭老总,多瞅了浦安修几眼,便动了心思。   球赛一结束,就特意将浦安修叫过来,将她介绍给彭德怀认识。事后激动的问彭老总觉得如何?彭老总说“人家是女大学生,配我这个大老粗岂不是瞎了?”陈赓却道“我看美女配英雄正合适。”   彭老总虽一度当过堤工,父母双亡后,年幼的他便一人照顾弟弟们,曾帮地主家打过工,曾干过各类农活,也曾下过矿。所有的苦都吃过,所有的累都受过,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苦难是人生的大学。   在陈赓这一开心果的撮合下,彭老总跟浦安修这一对儿也成了。他们在好友的见证下,在简陋的窑洞中结婚了,陈赓夫妇邓颖超,康克清等都出席了,滕代远还拿出了一个月的津贴费5元,买了半筐花生为二人庆祝。   然后婚后不久,彭老总返回太行山,浦安修则到中共北方局工作,虽然新婚燕尔,但也聚少离多。但每逢周六,浦安修都能去看望彭德怀,但是她发现丈夫跟其他普通士兵一样,过得极为艰苦。   彭老总是有名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跟战士们同吃同住,出了名的不破戒,就算是陈赓顾虑他的身体,让战士们为他捕鱼,为他做烧鸡。想尽了花样让彭老总吃点好的,但彭老总总是不上当。   浦安修为此事劝他,自然只能得到彭老总的批评,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是他身为将军必须要做到的。在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在混乱中浦安修曾一度被日军冲散,直到第5天才回来。   一度有人担忧浦安修可能已经牺牲了,彭老总心中也是焦虑万分,却始终面不改色,掌握大局,帅不以怒而兴兵,将不以愠而致战。   在浦安修归来那日,他的脚底上都是水泡,走路也一瘸一拐的,其他战友们都纷纷上前慰问,还有人提出要给浦安修一份额外照顾,彭老总却说“知识分子就应该锻炼锻炼。”当时浦安修听后委屈不已。   但彭老总身为总指挥,不能给她提供任何的特殊待遇,故而只能像对待普通士兵一样对待她。   那日深夜,彭老总为她挑去水泡,还心疼的说“你以后要记住,往后走路一定要找平坦的路。”   原本夫妻二人也曾一度恩爱,但在1962年,彭老总最为艰难之时,浦安修因受不住压力,选择单方面结束跟彭老总的夫妻关系。   1962年10月的一个下午,浦安修便在彭德怀侄女彭魁梅陪同下,来到了彭德怀当时居住的挂甲屯吴家花园,在这里做最后的分手,在看到浦安修到来后,彭老总便拿出一个很大的梨,用小刀将皮削的干干净净,然后将其一分两半儿,放到了一个盘子里。   将盘子推到了浦安修面前,浦安修瞬间泪流满面。彭老总却说“你若想好了就把梨吃了,但这梨我是不会吃的。”   最后浦安修还是将梨放在了口中,留下了一句“你多保重”便走了,他们曾经维持了24年的夫妻关系,也永远画上了句号。   这一年,彭老总已64岁了,这一年也是他人生最艰难的一年,在种种冲击下,他似乎已不是当日那个横刀立马的大将军了,如今妻子的离开,于他而言更是进一步的打击。   后来在1974年,彭老总在癌症摧残下,在外界的影响下,生命走到尽头时,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侄女,临死之前还沉痛的对侄女说,不要将自己跟弟弟们葬在一起,他们是英雄,怕自己跟他们在一起,会玷污他们的名誉。   侄女听后已然泣不成声,彭钢为彭老总上万言书,将曾经的过往,曾经的历史,全部一一交代清楚,彭老总的名誉才逐渐被洗清。   曾经在彭老总生命走到尽头时,相关人员据此告知浦安修,问她是否要去见最后一面,浦安修却说不必了。在1978年,她要出席彭老总追悼会,也曾一度被彭老总的侄子侄女阻拦。

0 阅读:61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