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老山战场前线,大雨滂沱,61师师长刘登云站在指挥所门前若有所思,突然,他转身冲进指挥所:“赶紧下令!所有人立即撤出猫耳洞!”就这样,数千官兵在雨中站了三个小时。战士们抱怨不近人情,但刘登云刘登云的做法却救了大家一命。 刘登云,河南镇平人,打小在农村长大,家里没啥特别背景,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那一代人赶上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动荡岁月,吃过苦,也练就了一身硬骨头。年轻时,他入了伍,从一个大头兵一步步爬到61师师长的位置,靠的是真本事和硬作风。虽说具体经历资料不多,但能肯定的是,他打过硬仗,扛过大任。 到1985年,61师整编成陆军第二十一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六十一师,刘登云接了师长的担子。这时候的老山前线,局势紧张得很,越南那边三天两头挑衅,61师得死守阵地。他上任后,没啥花架子,喜欢往一线跑,跟战士们聊家常,摸清部队的底细。物资不够,他就想办法搞定;战士们有啥怨言,他也听在心里。这种接地气的作风,让他在部队里挺有威信。 刘登云不光会带兵,心思还特别细。他打仗不光靠蛮力,更靠脑子。老山地形复杂,山高林密,他老早就琢磨透了地势和敌情,部署起来总能抓住关键。这种本事,在1986年7月那场大雨里,算是彻底派上用场了。 1986年7月,老山前线下了好几天大雨,雨水哗哗地冲,山上的土都松了,溪水也变成了急流。61师的战士们都窝在猫耳洞里——这玩意儿是前线标配,能挡炮弹也能遮雨,本来挺靠谱。可那几天雨太大,山体滑坡的风险越来越高,猫耳洞看着像是避风港,其实已经成了隐患。 刘登云早就注意到这点。他常年在战场上混,对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那天,他盯着山坡上裂开的缝隙和滑下来的土块,心里就有了数。猫耳洞要是塌了,里头的兵一个都跑不出来。他没多犹豫,直接下令全师撤离,转移到安全地带。 命令一下,部队就动起来了。可战士们心里不乐意啊。猫耳洞好歹能挡雨,出去站三个小时,淋得跟落汤鸡似的,谁不嘀咕两句?有人觉得刘登云这决定太硬,根本不考虑大家感受。可军令就是军令,抱怨归抱怨,队伍还是撤到了空地。 结果没过多久,山体真就塌了。泥石流夹着大石头直接把猫耳洞埋了,要是晚撤一步,后果不敢想。战士们这下傻眼了,刚才还埋怨的,现在都庆幸自己命大。刘登云这手,不光救了人,也让大家伙儿服了他。 那次撤离后,61师在老山接着扛任务。1986年5月到1987年4月,他们跟第四十七集团军搭档,守老山和者阴山,总共干掉3787个敌人,其中1530个是直接毙命,战绩硬得很。刘登云带兵有方,越南那边想搞偷袭,他都能提前摸清路数,用炮兵和步兵配合打回去。 有一次,敌军想从松毛岭突破,刘登云早早侦察好,把火力布置得滴水不漏,最后把对方打得屁滚尿流。这仗打完,61师士气高得不行。1986年7月31日,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还特意跑来,给61师题了词:“红军师雄风常在,南大门为国争光”。这评价,可不是随便给的。 刘登云不光会打仗,还会管人。前线条件苦,他硬是保证了物资不断,伤员能及时治,战士们还能有点文化活动解闷。部队在这种环境下还能保持劲头,跟他的用心分不开。 老山任务结束后,刘登云因为表现突出,升了少将。这荣誉是他几十年军旅生涯的回报。后来,他又干了几年,参与部队训练和建设,直到1993年退役。回了镇平老家,他没啥架子,过得挺低调。没事就跟老战友聚聚,去学校讲讲过去的事,挺受当地人敬重。他的故事在镇平传开了,大家都觉得,这老兵真不简单。 晚年他跟家人待一块,日子平静。虽说具体啥时候走的没明确说法,但他的名声一直留在61师的历史里,也留在老山那片土地上。
1986年,老山战场前线,大雨滂沱,61师师长刘登云站在指挥所门前若有所思,突然
金乌西坠霞光灿
2025-05-14 18:37: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