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超话]
今天咱聊一个堪称“官场爽文”主角的奇人——江西于都县原县委书记胡建勇。
这位胡书记,要说别的本事,可能在位时大家没太看出来,但他那过目不忘(专记仇和黑料)的“超强大脑”,以及身陷囹圄后“奋笔疾书”举报三百同僚的“壮举”,着实让吃瓜群众们惊掉了下巴。这可不是简单的“狗咬狗”,而是一部由落马贪官亲自操刀编剧、倾情上演的官场“无间道”与“反腐续集”,堪比任伯安的“百官行述”。
胡建勇,1966年生人,从底层干起,一路爬到县委书记的宝座,也算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可这马,偏偏就在于都县崴了脚。故事的导火索颇具戏剧性:据说其顶头上司,时任赣州市委书记的史文清搞“微服私访”,一个电话戳破了胡书记“人在办公室”的谎言。梁子,就这么结下了。官场之上,领导要立威,下属要“有眼色”,胡书记这一下,算是精准踩雷,为日后的“恩怨情仇”埋下了伏笔。
果不其然,2011年换届,胡书记自认资历足够“进步”一下,谋个副厅应是囊中之物。然而,他连“拟提副厅”的门票都没摸到。这下可把胡书记气炸了,他认定是史文清从中作梗。
于是乎,一场“键盘侠式”的报复行动轰轰烈烈展开——胡书记通过司机亲属,在网上大肆“炮轰”赣州换届,矛头直指史文清。这一通操作,政治影响极其恶劣。
结果呢?“诽谤领导”的胡书记应声落马。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位满腹委屈的胡书记,也不是什么“白月光”。除了单独或伙同妻儿、司机受贿人民币650万余元,美金、港币、新币、欧元一个都不少,另有700多万说不清道不明的巨额财产。2012年,数罪并罚,无期徒刑伺候——这判决,想必也叠加上了那“网络攻击”的“罪名”。
但胡建勇的“监狱举报”,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影响不容小觑。一个板上钉钉的贪官,在狱中摇身一变,成了“反腐奇兵”,甚至惊动了中央巡视组,并确实扳倒了一批腐败干部。这无疑是对现有监督体系的一种黑色幽默式的“贡献”——有些问题,靠内部纠错难如登天,反而要靠“污点证人”的狗急跳墙来揭盖子。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官场信任的进一步瓦解。
当同僚之间只剩下互相猜忌、互相掌握“黑料”以求自保或攻击对方时,所谓的“班子团结”、“政治生态”从何谈起?这种人人自危的氛围,只会加剧官场的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对于民众而言,他们一方面乐见贪官落马,哪怕是“黑吃黑”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以暴制暴”式的反腐,也让人对权力的纯洁性、制度的有效性产生更深的怀疑。
胡建勇的“死对头”史文清,其结局更是印证了“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史书记当年拿捏胡建勇,何等威风;多年后自己却因更严重的贪腐(涉案1.95亿,还非法持枪)、更不堪的品行(对亲侄女、妻子侄女下手)而落得个死缓。这再次说明,在缺乏有效约束的权力面前,腐败分子往往更加胆大妄为,不断刷新人类认知底线。
胡建勇最终获得了减刑,不知他回首往事,会作何感想?是庆幸自己“大仇得报”,还是感叹这官场游戏的荒诞与无情?
别把胡建勇的“举报”当传奇,那不过是制度缝隙里长出的畸形“恶之花”。真正的反腐,需要的是阳光下的制度正义,而不是囚笼内的“以毒攻毒”。否则,送走了一个胡建勇,谁能保证不会有下一个“记忆大师”,在某个角落里默默记录着,等待着下一次“惊天大爆料”呢?
一路向西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