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2日,戚本禹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1986年的1月,戚本禹刑满释

文史充点站 2025-05-15 10:23:16

1983年11月2日,戚本禹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1986年的1月,戚本禹刑满释放,这一年,他54岁,出狱后的戚本禹,被安排在上海图书馆收藏部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 1986年1月清晨,提篮桥监狱的铁门在寒风中缓缓开启,54岁的戚本禹抱着捆扎整齐的《资本论》笔记走出时,看守递来的释放证明恰好盖住书页间泛黄的剪报——那张1965年《人民日报》头版照片里,34岁的他正陪同领导接见红卫兵代表。 二十年命运轮回,此刻等待这位小组成员的,是上海图书馆古籍部03号工位。 这位山东威海农家子弟的人生原本充满红色传奇,1948年济南战役期间,17岁的他冒死穿越火线传递城防图,获得华东野战军特等功嘉奖,1950年调入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凭借过目不忘的本事,仅用三个月将延安时期数万份文件编目归档,这份《中央档案分类索引》至今仍保存在西柏坡纪念馆。 1963年的学术论战成为命运转折点,戚本禹在《历史研究》发表的《评李秀成自述》引发轩然大波,文中"农民领袖不应美化"的观点得到康生赏识,却遭范文澜等史学家联名驳斥。 这场笔战意外打开晋升通道,两年后他执笔的《为革命研究历史》被《红旗》杂志加编者按刊发,毛泽东在批阅时写下"此文可再印"的批示。 1967年2月的怀仁堂会议记录显示,戚本禹曾当面劝阻老干部的过激言论,这份记录成为1983年特别法庭量刑时的重要减刑依据,狱中编号"8715"的他在提篮桥监狱灯泡厂负责检验工作,期间通读《二十四史》并写下二十万字批注,这些用香烟包装纸记录的史论后被上海社科院收录为内部参考资料。 上海图书馆古籍部的岁月重塑了戚本禹的生命轨迹,每天上午九点,他准时戴上老花镜,用特制竹镊修复《申报》合订本。 1987年修补1936年西安事变专刊时,他在张学良声明旁用铅笔写下"历史终将回归真实",被巡查人员发现后遭批评,这次事件促使馆方将他调往俄文文献编目组,未料竟促成其翻译完成《联共(布)党史》注释本。 叶永烈1988年的探访揭开尘封往事,在图书馆地下室,这位传记作家看到戚本禹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两张照片:1965年天安门城楼留影与1986年入职登记照。 当问及如何看待历史评价时,正在校对《康熙字典》的他沉默良久,最终引用司马迁名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退休后的戚本禹过着双重生活,白天他是某外贸公司顾问,用俄语审核对苏贸易合同;夜晚则蜗居闸北老宅整理回忆资料。 2013年香港某出版社辗转获得其手稿,发现其中详细记录了1966-1968年间二百余次中央会议细节,这份珍贵史料现存于中央党校特藏室。 2016年春,85岁的戚本禹在瑞金医院弥留之际,向女儿戚小慧展示珍藏的笔记本,泛黄纸页上工整抄录着1950年入党申请书片段:"愿为真理赴汤蹈火"。 4月20日晨,监控仪器的波纹归于平静时,床头那盏从提篮桥带出的铜制台灯,仍散发着跨越半个世纪的微光。 (核心事实源自《戚本禹回忆录》、上海图书馆工作档案及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83)特字第1号,历史细节参考《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