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夏一对年轻的夫妻,天没亮就出门赶集,走在前方的丈夫突然听到一声惨叫,慌忙转身查看,发现妻子竟消失不见了,而一根长得犹如松塔一般的圆柱形器物,就此重见天日。 1973年一个清晨,晨雾还未散尽,夫妻俩推着装满蔬菜的平板车,沿着鹰嘴崖的崎岖小道前行,妻子田凤霞紧随其后,脚步匆忙却不慎滑倒,跌进一个两米深的土坑。 她爬出坑时,手指触到一块冰凉坚硬的物件——一块乌黑发亮、形似松塔的墨锭,重约二十斤,表面刻着细密的鱼鳞状松针纹。 这块墨锭的出现,仿佛呼应了鹰嘴崖的“文曲星落墨”传说,当地人常说,崖下曾有仙人洒墨,留下文运之宝。 田凤霞夫妇没多想,只将这块“黑疙瘩”塞进菜堆,继续赶往集市,但这块墨锭的命运远不止于此,在集市上,它引起了一位文物保护局工作人员的注意。 经过初步鉴定,这竟是东汉时期的松塔墨,距今一千八百多年,价值不菲,夫妇俩当即决定上交文物,并带队返回发现地点,揭开了更大的秘密。 文物专家在鹰嘴崖附近展开勘察,发现土坑旁有一座东汉古墓的遗迹,墓室因暴雨冲刷而部分坍塌,封土松动,松塔墨很可能因此滚落山道,暴露在地面。 抢救性发掘随即展开,出土了金银器、玉器、漆器、丝织品等珍贵文物,墓主人的身份逐渐清晰——一位东汉时期的高级贵族,生活奢华,地位显赫,松塔墨作为陪葬品,显示了墓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财富。 这座古墓的发现,不仅证实了贺兰山地区的考古价值,还为研究东汉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松塔墨的工艺令人惊叹,它以顶级松烟墨为基料,掺入麝香、珍珠粉等珍贵成分,经过反复捶打压模成型,表面松针纹精美绝伦,千年不腐。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块墨锭埋藏近两千年,依然散发淡淡松香,毫无龟裂痕迹,传统制墨工艺需加入胶和灰,但易受光、热、潮湿影响而老化,这块松塔墨为何如此耐久? 专家推测,其配方中可能含有某种特殊粘合剂,工艺精湛,至今无法破解,这项技术可能源自东汉制墨重镇——陕西千阳(古渝麇县),千阳因丰富的松木和矿物资源,孕育了独特的烟熏制墨技艺,与后世的徽墨工艺存在一定传承关系。 松塔墨的设计也展现了东汉的智慧,其形状模仿松塔,便于手握直接研磨,省去专职磨墨的书童或丫鬟,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 在当时,这种墨锭是王公贵族的专属珍品,普通人家难以企及,它的存在标志着东汉制墨技术的一次重大进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和文化繁荣。 面对珍贵文物,田凤霞夫妇没有私藏,而是积极配合文物部门,协助发掘古墓,他们的拾金不昧赢得广泛赞誉,文物保护局颁发锦旗和五十元现金奖励,村里还召开表彰大会,将二人树立为榜样。 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普通民众的觉悟,也反映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贺兰山脚下的发现地被围栏保护,辟为小型文物景点,吸引游客前来探寻这段传奇。 松塔墨最终被送往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过专家修复,它以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被誉为东汉时期的工艺瑰宝,游客驻足观赏,感叹其精美工艺和悠久历史,这块墨锭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书写工具,更承载了东汉文化的精髓,见证了中国制墨工艺的辉煌。
1973年,宁夏一对年轻的夫妻,天没亮就出门赶集,走在前方的丈夫突然听到一声惨叫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5-15 17:03: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