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孟非与黄磊一块投资300万,在南京开了一家叫“黄粱一孟”的火锅店,朋友好心提醒:这名字不吉利,赶快改!孟非不以为然,结果,不到两年,火锅店就倒闭了。 在1990年代初,孟非还只是一个19岁小伙子。那时候,他刚刚经历了高考落榜的打击,心里的失落可想而知。为了生活,他跑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搬运工、送水工、保安,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就是想要养活自己。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却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这天,孟非照常在江苏广播电视报印刷厂上班,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在车间里回响着,他正专心致志地操作着那台巨大的印刷机。突然间,一个不小心,他的手被卷进了机器的滚筒里。 当工友们把他从机器里拽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孟非的手看上去死白死白的,竟然没有流一滴血。大家心里都在祈祷,以为这或许是个好兆头。可是,当孟非走出几步之后,血液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瞬间从他的手上喷涌而出,整个车间顿时陷入了混乱。 这次工伤彻底改变了孟非的生活。养伤期间,他失去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前途一片迷茫。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父母伸出了援手——他们在南京电视台工作,帮孟非在台里找了一份临时工的差事。虽说是临时工,但对于当时的孟非来说,这已经是个不错的机会了。 初到电视台,孟非什么都不懂,就是个最底层的跑腿工。接电话、端茶倒水、搬器材,这些杂活他都得干。但是,这个环境却让他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每天看着那些专业的摄像师和编导在忙碌,心里暗暗琢磨着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技巧。 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1994年,国家文化部拍摄大型纪录片《西域风情》,需要一批年轻有想法的摄像师。孟非抓住了这个机会,主动报名参加。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摄像师,但这次经历让他真正接触到了专业的影视制作,也让他开始在这个行业里崭露头角。 1995年,孟非又参加了国家体委《奔向亚特兰大》纪录片的摄制工作,这次他不仅担任总摄像,还参与了撰稿和编导工作。这部纪录片最终获得了全国体育电视二等奖,孟非的才华开始被更多人认可。 回过头来看,那次在印刷厂的工伤,虽然在当时给孟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却意外地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1999年,孟非开始主持新闻直播节目《南京零距离》,收视率一路攀升,好评如潮。 2017年春天,正值《非诚勿扰》如日中天的时期,孟非和黄磊两人在一次聚会上聊起了做生意的想法。那时候,黄磊的"黄小厨"品牌已经声名鹊起,而孟非虽然在"孟非的小面"上吃了亏,但还是对餐饮业充满了信心。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投资300万,在南京开一家高端火锅店。 店址选在了南京的黄金地段,装修从一开始就走的是豪华路线。孟非和黄磊对这家店寄予厚望,他们觉得以两人在娱乐圈的影响力,这家火锅店一定能够成功。然而,就在筹备阶段,朋友们就对店名产生了担忧。 当孟非公布店名为"黄粱一孟"时,身边的朋友们都皱起了眉头。一位老朋友直接对孟非说:"老孟,这个名字不太吉利吧,'黄粱一梦'的故事你知道的,不如换个名字?"但孟非似乎并不在意这些说法,他觉得这只是个文字游戏,没必要太较真。 黄磊对此倒是有些自知之明,在一次采访中,他半开玩笑地说:"万一做的不好,还有台阶可以下。"这话听起来轻松,但后来想想,这句话竟然像是一个预言。 火锅店开业的那天,场面确实很热闹。娱乐圈的朋友们纷纷前来捧场,媒体也争相报道。然而,当顾客们看到菜单时,许多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一个鸳鸯锅底就要128元,定制毛肚更是高达380元一斤,15片牛肉的价格竟然是398元。这样的定价,在当时的南京餐饮市场上,确实属于顶级消费了。 这时候,让我们回到2014年,孟非的第一次创业经历。那时候,"孟非的小面"在南京开张,郭德纲、黄健翔、黄菡等明星都前来捧场。然而,一碗小面三十多块的价格,配上量少味一般的质量,很快就让顾客们失去了兴趣。许多人都说,如果味道好,价格高点也能接受,但关键是做得不好吃,还要收那么贵的价钱,这就说不过去了。 面馆的失败似乎并没有让孟非深刻反思定价策略。2017年的火锅店,他和黄磊依然选择了高端路线。或许在他们看来,明星的名气就是最大的卖点,只要有明星效应,价格高一些也没关系。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们一记重拳。顾客们尝鲜的热情过去之后,复购率极低。不少顾客反映,火锅的味道很一般,根本不值那个价钱。社交媒体上也开始出现负面评价,有人直言:"这就是在收明星税,普通消费者根本消费不起。"
2017年,孟非与黄磊一块投资300万,在南京开了一家叫“黄粱一孟”的火锅店,朋
糖果乐园魔导
2025-05-15 18:34:2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