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黄士伟在路边埋地雷阻击日军,没想到全被日军排掉了。这时,他突然有一个

闻史忆今阁 2025-05-16 05:23:51

1942年,黄士伟在路边埋地雷阻击日军,没想到全被日军排掉了。这时,他突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不埋在路边试试运气?”谁知道正是这一炸,竟炸出了惊天战功! 1938年的那个秋天,在"老娘庙"狭窄的战场上,黄士伟带领几名工兵沿阵地前沿布置地雷和障碍物。正当他们专注于任务时,日军的机枪子弹如雨点般扫来。转眼间,战友们倒下了,只有他和另外两名战士侥幸活了下来。黄士伟腿部中弹,跌入附近的芦苇荡,才躲过了日军的"清剿"。 "多亏了老乡的照顾..."黄士伟轻轻摸了摸腿上的伤疤,想起当时如果不是附近村民冒险救助,恐怕早已长眠于此。伤好后,他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回到了抗战一线。 如今是1942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去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今年4月18日,美军16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起飞,历经800公里长途奔袭,成功轰炸了东京和名古屋等日本内陆城市。这是日本本土在二战中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打击。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些美军飞机大部分迫降在浙赣地区的沿海机场。 日军为报复这次行动,酒井直次纠集了26个步兵大队,约10万人的兵力,向兰溪县发起猛烈进攻。中国军队的63师誓死抵抗,形势十分危急。 作为146师工兵独8营的代理营长,黄士伟接到命令,率领一个排从景德镇出发增援金兰。他们的任务是在日军必经之路上埋设地雷,阻滞敌人前进的步伐。 雨中,黄士伟回想起六年前离家从军的场景。那年他刚满16岁,七七事变爆发,国难当头。为了征得父母同意,他写了一封抗日出征遗书。出人意料的是,父亲作为一名老同盟会员,不但没有阻拦,反而对儿子的决定击节赞赏,并亲笔写下"忧时应效范文正,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诗句为他壮行。 "父亲,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黄士伟在雨夜中喃喃自语。 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连续几天来,他们在道路上埋设的地雷全部被日军排掉,一无所获。日军的扫雷技术比他们想象的要精湛得多。如果再这样下去,不仅完不成任务,还会让增援部队陷入险境。 雨越下越大,黄士伟站在三岔路口,仔细观察着周围的地形。不远处有个小山坡,几棵低矮的树木在风雨中摇曳。他皱着眉头,思考着对策,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 "日军习惯了排查道路上的地雷,那么,要不要改变策略,把地雷埋在路边试试?" 1985年,一本名为《川军抗战亲历记》的书籍悄然问世,揭开了一段尘封四十多年的历史。书中,已是古稀之年的黄士伟平静地记述了那个改变历史的夜晚与清晨。 "小心点,埋好后一定要做好地面伪装。"黄士伟低声嘱咐着。 任务完成后,黄士伟带着战士们撤退了。他们必须在天亮前赶回自己的阵地。 第二天上午10点45分,日军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骑着一匹白马,在随从的簇拥下意气风发地走在通往兰溪的道路上。作为这次进攻的总指挥,他信心满满,准备一举歼灭阻挡他们前进的中国军队。 酒井直次身材高大,一脸傲慢。他是个残暴的军官,在中国战场上臭名昭著。当他的白马走到三岔路口时,突然有些异常。那匹经过训练的军马似乎闻到了什么气味,自顾自地低头嗅着地面,不听使唤地朝路边的小山坡走去。 "八嘎!"酒井直次用力拉扯缰绳,却控制不住自己的坐骑。 日军将酒井直次之死列为绝密,这个消息被严格封锁。而黄士伟也对自己的地雷威力没有十足的信心,所以并未特别留意这次战果。

0 阅读:0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