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108岁的孙思邈被关押。他在粪桶边盘腿打坐,旁边爬满了蛆虫,犯人们竟纷纷凑上去,要拜他为师。
总有人高洁如明月,让人敬仰,令人叹服,一如唐代御医孙思邈,虽身居高位却心怀天下,医者仁心妙手回春,不为谋利,只为初心。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重病缠身,主治御医孙思邈虽有绝世医术,但却仍抵不过生老病死自然规则,他竭尽全力也只延长了李世民半年性命。
之后李世民驾崩,按照规定,主治御医必然会受到责罚,但是孙思邈一贯尽职尽责,为人正直忠义,李世民极其信任他,于是临死前下诏不得为难孙思邈。
彼时孙思邈已经108岁的高龄,唐高宗李治也很敬重他,但朝中惯例向来如此,为了堵住悠悠之口,李治便下令只将孙思邈收押一月,且不得透露其真名。
孙思邈就这样和一群牢犯生活了一月。
他一开始被关押进在大理寺监所,这里的犯人不乏一些穷凶极恶之徒,但是孙思邈在里面却是“如鱼得水”。
孙思邈刚进监所时,就有“牢头”来找茬:“你这老东西,犯了什么事,也来这里凑热闹?”
孙思邈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和蔼地说:“是啊,老朽年纪一把,也来这里凑凑热闹,大概这就是缘分所致吧!”
孙思邈心想: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就自顾自地坐在了粪桶旁的草垛上,开始盘腿打坐。
这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脸人,牢头也不好再为难他。
有些犯人好奇孙思邈的举动,捏着鼻子,凑上去问他在做什么。
孙思邈见他们都是一群年轻人,便和他们讲起了静坐养生对身体的好处:“你们尚且年轻,人生路还很长,你们总会出去,所以在这牢里你们要多多保重身体。”
孙思邈神色和蔼,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说到了牢犯们的心窝子里,让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想起了自己家中的长辈,不禁心头一暖,鼻子酸酸的。
牢狱素来人情冷漠,弱肉强食,放在以前从没有人这么关心他们的。
于是一众牢犯都向孙思邈求教,孙思邈也乐得教他们。
牢里的气氛自从他来以后似乎轻快和谐了不少。
几天后孙思邈被朝中的大人物关照,转移到了城郊的一座大院。这回他被单独关押,日子过得乐在其中。
然而门外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其他监房破败不堪,牢犯个个面黄肌瘦,多有病痛。
孙思邈打听一番,才知这里收押的都是些得病的犯人,他得知这事后忧心不已,本着医者仁心,他便每日给犯人看病,犯人们也是心怀感激。
后来有人慕名而来,孙思邈便开始了每日的坐诊生活。
一日,这里来了位军人模样的大汉,他要看的是打仗时受的陈年旧伤,剪头直入脊部,入肉深达四寸。
他也曾遍访名医,却无法彻底根除,伤口常年流脓汁,令人十分痛苦。
孙思邈观察了一番,发现他肩头箭的位置让人很是棘手,若是贸然行事,极有可能伤及其它神经部位,恐怕会有瘫痪的风险。
大汉略显失望,拱手道谢后,打算拜别孙思邈。
而孙思邈看到大汉是朝廷的功臣,却要每日忍受病痛的折磨,心中很不是滋味。
于是他安慰大汉说,也不是全无办法,让他查查医书,总会有办法的。大汉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
可研究方案也并非易事,孙思邈也是耗费多日,这才找到了解决之法,于是困扰大汉二十余年的顽疾终于得到了根除。
而孙思邈也是通过这一病例,最终独创了“治金疮矢在肉中不出方”的方子。
监狱之行,让孙思邈体会了不一样的生活,还有了独创医术这一不小的收获,而受益更大的是那些犯人。
孙思邈的出现就像是一束光,仁者渡人,仁者善人,那些原本心有恶念的牢徒也许会因为孙思邈的仁善而受益匪浅,有的或许还会因此走上正途,人生开启另一番光景。
古语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作为一个医者,孙思邈无疑是成功的,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
“医者,愿救含灵之苦,先发慈悲之心。”
孙思邈不为名利所惑,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失去自我,而是潜心钻研医术,病患在他眼里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于他而言,唐太宗的病要治,而牢里的犯人得病也要治。
孙思邈的晚年隐居在五台山,他不仅救死扶伤、挽救了无数个家庭,而且编写了一部凝聚一生经验和心血的医书《千金方》。
吾辈当听之效之,无论处于哪行哪业,都应当恪守本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