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5年,57岁的朱元璋身患重病。33岁的李淑妃前来探望,她妩媚道:“皇上您且

曦月谈 2025-05-16 15:29:38

1385年,57岁的朱元璋身患重病。33岁的李淑妃前来探望,她妩媚道:“皇上您且放心养病,奏折我都替您批好了。”朱元璋听罢,顿时心里咯噔一下,他盯着李淑妃,眼角闪过一丝杀机。

朱元璋,从一位出身贫寒的放牛娃,历尽千难万险,才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朱元璋在做皇帝前,南征北战,打赢了多场战役,而这成功的背后,离不开马皇后这个贤内助的帮忙。

马皇后会在打完仗后替他安抚受伤的战士,在将士们吃不饱时解决粮食危机,稳定军心,为他解决后顾之忧。因此,朱元璋在称帝后,仍然十分看重她,并册封其为皇后。

只可惜好景不长,朱元璋登基几年后,马皇后就患上了不治之症。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痛苦不堪,对朱元璋来说,马皇后是他一生中最亲的人了。因此朱元璋称自己不会再立新的皇后。但这样一个偌大的后宫也需要人替他打理,于是,李淑妃就进入了他的视线。

李淑妃的父亲李杰,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之一,一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1367年,李杰参加北伐战争时,不幸战死沙场。为了安抚李家人的心,朱元璋把年仅16岁的淑妃纳为了妃嫔。

李淑妃虽是将门之后,但她并不像其他武将人家的女儿那样舞刀弄枪,她性格温柔,贤淑有礼,自幼饱读诗书,且跟随母亲学习管家之道。因此后宫让她打理得井井有条,使朱元璋不必为后宫之事烦心。

明朝建立初期,国库空虚,朱元璋每天都为此唉声叹气,苦恼不已。

有一次,朱元璋看到宫中有大片的荒地,就对身边的人说:“这一大片空地,把它利用起来,种一些粮食蔬菜,不仅节省了开支,还能补贴御膳房,这是一举两得的事啊!”

淑妃听说了此事后,就让后宫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杜绝铺张浪费的现象,为国库节省了一大笔银钱。

有李淑妃这样一位如此能干还处处替他着想的妃子,让朱元璋很是欣慰,对淑妃也越来越放心了。

李淑妃不仅将后宫打理好,还经常能替皇帝分担一些朝堂上的事情,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子。

朱元璋在批阅奏折的时候,李淑妃在一旁服侍,经常能提出独特的看法,且常常能够被采纳。但对于皇帝来说,这可不算一件好事。

在古代,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朱元璋在他读过的史书中,有很多例后宫干政后发生的朝堂变故,让他不得不多想,就算李淑妃没有这个心思,他也不得不防备。

朱元璋的儿孙众多,可他最看中的还是长子朱标,朱标宅心仁厚,监国有方。因此,朱元璋在病重时,担心朱标继位后心慈手软,皇位不保,就想着为太子扫除障碍。

1385年,朱元璋因为操劳过度,又偶感风寒,从而大病了一场,一病就是两个多月。

这天,李淑妃轻轻地走进了寝宫,看到朱元璋愁眉不展,还以为他操劳国事,便悉心安慰道:“皇上您安心养病,奏折臣妾都替你看过了,没有什么军国大事,臣妾就让丞相酌情处理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淑妃本是一番好心,却没想到触碰了朱元璋的逆鳞。

朱元璋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已经预测了各种情形。自己驾崩之后,太子朱标继位,那李淑妃便是太后了,她精明能干,而且还年轻,她若是效仿吕后、武则天,干预朝政,到时候江山就要易帜了。

几天后,朱元璋再次召见李淑妃,他感慨的说道:“你十六岁就跟了朕,这期间一直忠心耿耿,是朕最喜欢的爱妃,朕很感激你啊!”

李淑妃闻言愣住了,听出朱元璋话里有话。不等她解释,朱元璋紧接着又说:“你的两个哥哥在偏殿里等你,去见一见吧,恐怕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说完,他便背过身子,不再理会李淑妃。  

李淑妃虽然内心痛苦,但她也知道朱元璋说一不二。她明白自己死路一条了,因此她流着泪跪地谢恩,和哥哥交代完后事,当天晚上她便自缢而死。

朱元璋身为帝王,这样做无可厚非,毕竟自古无情帝王家。但遗憾的是,他心爱的儿子朱标身患重病,没能继位便离开了人世,此后,他又将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并对他委以重任。

在封建社会,女子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地位是很低的。尤其是皇室女子,常常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想要活得肆意洒脱是非常困难的,但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女子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力。

0 阅读:163

评论列表

夜空守望者

夜空守望者

1
2025-05-16 17:11

问题的关键是,朱标的病死也有问题

曦月谈

曦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