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约见周总理,问出一个世人疑惑的问题,你为何55年不回家? 自从12岁外出求学开始,周总理一直没有回过家乡,这让具有故土情怀的毛主席非常纳闷,而毛主席也知道,周总理同样思念着自己的故土,为什么55年都没回过故乡呢?而周总理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让主席豁然开朗,他说:“我的亲属是封建关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周总理会给出这样一个回答呢? 周总理的故乡在江苏淮安,1898年,周总理由生母万十二姑生下,虽然万十二姑是周总理的生母,但是陪伴周总理时间最长的,还是嗣母陈氏。陈氏是万十二姑的弟妹,然而两人结婚没几天,万十二姑的弟弟就去世了,为了不让陈氏孤单,万十二姑决定将周总理过继给陈氏。 陈氏和万十二姑截然相反,陈氏出生于大家闺秀,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才女,而万十二姑性格爽朗,处理事务是一把能手,周总理则是吸取了两人的有点,不仅温文尔雅,而且能治国理政。 然而万十二姑和陈氏,在周总理十岁的时候先后去世,两年后周总理跟着大伯前往沈阳,也正是在沈阳,周总理立下了“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志,同时他也做到了,正是在周总理呕心沥血的经营下,新中国才得以成立。 功成名就后,不应该回乡吗?周总理到底是不愿意回去还是不能回去呢? 1941年春,此时还正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总理在动员演说中提到,自己思念淮安,思念母亲,然而淮安还在日占区。1946年5月,周总理前往重庆,返回的时候进驻南京,要知道淮安距离南京仅有300华里,然而周总理迟迟没有迈出这三百华里,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回去!
在当时的情况下,周总理主要有三个顾虑,正是被这三个顾虑束缚,周总理才没有踏入淮安。一是国共内战,当时周总理赶往重庆,就是跟蒋介石商议国共合作的事项,然而周总理明白,以蒋介石的作风,恐怕会是假意和谈,一旦蒋介石翻脸,那么淮安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缘故,成为国民党的首要进攻目标。 二是土改原因,自己家的很多亲戚是淮安的望族,私有土地很多,一旦周总理回家,那么当地的土改工作就不好进行,官员们肯定会因为自己的缘故,产生不少顾虑,进而导致土改政策落实不到位。 正是在这两个顾虑下,周总理才无法踏上回家的归途,等到64年毛主席询问总理的时候,此时两个原因就只剩下一个了,总理这才说是因为家乡的亲戚都是封建关系,然而周总理虽然有这么一层顾虑,但是不代表他不心系家乡的百姓。 1950年淮河发生水灾,淮安城里一片汪洋,只能划船才能前行,此时周总理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席听说淮河发生水患,也是彻夜难免,当即就批准周总理处理淮河水患问题,然而部分治河干部心疼钱,修渠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周总理亲自督促,必须将淮河治理好,就这样国家在淮河修建了人工河,自此淮河再也没有发生过水患。
为了能将修渠工作做到最后,周总理亲自规划,前往苏联请来水利专家,毕竟以当时我国的国力,修建如此大的工程只能借助他人力量。然而周总理修建淮河河渠,并不只是因为自己的老家在淮安,而是因为淮河已经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才要努力治理。 三过家门而不入,并不是周总理不想回家,而是怕自己的身份给乡亲们添麻烦,给当地政府添麻烦,由此周总理只能克制住自己对淮安的思念,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