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泄为补,说说怎么守住阳气。《黄帝内经》里打过一个精妙的比方:"人身阳气,就像天

飞翔说健康 2025-05-17 07:44:49

不泄为补,说说怎么守住阳气。

《黄帝内经》里打过一个精妙的比方:"人身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太阳没了光芒,万物都要枯死;人要是丢了阳气,寿命就要打折"。这话说得实在,你看身边那些长寿老人,哪个不是面色红润、手脚暖和?那些总病怏怏的人,多半是手脚冰凉、脸色发青的。

​​现在大家常说的"亚健康",其实十有八九都是阳气不足闹的。白天犯困打哈欠,爬个三层楼就喘得像拉风箱,喝口水都跑厕所,晚上睡觉像摊煎饼翻来覆去...这些信号都在提醒您:体内的"小太阳"该添柴加火了!

​​别等油尽灯枯才着急

有个四十来岁的患者让我印象深刻。他来看诊时满脸虚汗,白衬衫领口都浸黄了,鼻水擦得通红,说在办公室空调房里根本坐不住。最要命的是慢性荨麻疹,全身起风团痒得钻心,试过各种抗过敏药都不顶用。

我问他平时怎么调理的,他说总觉得自己"湿气重",常喝薏米水、吃祛湿茶,还自己抓桂枝汤发汗。结果越祛湿越虚,最后连走路都打飘。这就是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阳气本就不足,还用发散药往外掏,好比屋里漏雨还把房梁劈了当柴烧。

​​固阳要学"小火慢炖"

这时候最要紧的不是治标,而是先把阳气稳住。就像熬中药讲究"文火慢煎",咱们补阳也要循序渐进。我给他开的方子叫四逆汤打底(附子、干姜、炙甘草),配了杜仲温肾,龙骨牡蛎当"锅盖"收住药性,再加玉屏风散固表防漏。没想到三剂下去鼻水就收住了,半个月后连荨麻疹都消了,胃口也开了。

​​这里头有个关键门道:附子这类热药好比烈酒,直接猛灌要烧喉咙,得配上龙骨牡蛎这类"缓冲剂"。就像冬天烧炕,既要把火烧旺,又得用灰盖住不让热气散太快。有些患者自己乱吃桂附地黄丸上火,就是缺了这层"防护罩"。

​​养阳小妙招

晨起喝碗"太阳水":不是真喝阳光,是说早起喝温水要小口慢咽,像植物吸收晨露那样。别一起床就灌冰咖啡,那等于给阳气泼冷水。

​​午间晒背有讲究:选上午10点左右的太阳,晒后背20分钟,能激活督脉阳气。晒到微微发汗就收,千万别晒得头晕眼花。

​​晚上泡脚加点料:40℃左右的热水,抓把艾叶花椒煮开,泡到鼻尖冒汗就打住。切记别泡到大汗淋漓,那是耗阳气。

​​睡觉要学"婴儿式":晚上11点前上床,手机放客厅。右侧卧像婴儿蜷缩,手心贴肚脐,能帮阳气归位。那些熬夜刷剧的,等于在透支生命电池。

​​这些坑千万别踩

• 盲目祛湿伤根本:红豆薏米不是万能钥匙,阳虚的人越吃越虚。有个患者天天喝薏米水减肥,最后月经都不来了。

• 乱拔罐放血泄阳气:后背刮得青紫说是排毒,结果感冒频繁来找。阳气足的人偶尔拔罐还行,虚的人这就是自毁长城。

• 把冷饮当续命水:夏天喝冰镇饮料看似解暑,实则把寒气直送脾胃。见过最离谱的姑娘,痛经还吃冰淇淋"以毒攻毒"。

​​固阳要看"天时地利"

春天养阳要像放风筝,适当户外活动;夏天护阳要学荷叶藏珠,避暑不贪凉;秋天收阳要像松鼠屯粮,早睡早起;冬天藏阳要似熊入洞,少折腾多静养。

​​守住阳气就是守住健康的本钱,身体这台"车",保养得当照样能跑长途。记住一句话:留得阳气在,不怕病来找!

​​文中提到的药方切不可照搬自用,每个人体质不同。就像炒菜放盐,专业厨师和家庭主妇手感差得远。真有不适还请找靠谱中医把脉开方,别拿自己当小白鼠。

0 阅读:106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2
2025-05-17 08:44

中医好历害的说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有那些呢(小和尚、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蓝染惣佑介、 人生几何、 观海听潮、 冷℡夜、在梦里、渡我、 用户15xxx53、梵醒、AAA、吴国明、 帅蛤蟆、没有昵称)。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