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来到山西首富乔家,要借十万两白银应急。乔致庸跪倒在地:“30万都行,但老佛爷得拿一样宝贝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00年夏天,北京城被八国联军攻破,紫禁城里的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这支西逃队伍沿着官道一路颠簸,往日里养尊处优的皇亲国戚们啃着硬馍馍,喝着浑浊的河水,连件换洗的衣裳都没有。 队伍走到山西祁县地界时,装金载银的箱子早见了底,连给老佛爷熬碗小米粥的钱都拿不出来了。 山西巡抚接到消息时急得直搓手,连夜把祁县地面上的富商名单理了个遍。 要说这晋商里头,乔家大院的乔致庸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家开着两百多间铺面,票号钱庄遍布半个中国,连蒙古草原上的皮货生意都有他家的份。 可当宫里来人说要借十万两白银,县衙门口围着的商人们都躲得远远的。 谁都明白这钱借出去就是肉包子打狗。 乔致庸在书房里盯着账本看了一整天。 这个四十来岁的东家原本是个读书人,当年兄长突然病故才接手了家业。 谁也没想到这个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硬是把乔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此刻他摸着算盘珠子心里明镜似的:太后借钱这事儿,表面看是赔本买卖,里头藏着大机缘。 第二天晌午,县衙门口看热闹的老百姓挤得水泄不通。 乔致庸带着二十辆马车直奔行宫,车上装的不是金银,而是全套的紫檀木家具、苏绣锦被,连太后用的金痰盂都备了两个。 当三十万两白花花的官银抬进行宫时,连见惯世面的李莲英都倒抽凉气。 这数目比朝廷开口要的多出整整三倍。 慈禧在临时布置的寝宫里摸着冰裂纹瓷碗,喝着地道的雨前龙井,脸上总算有了笑模样。 她看着跪在阶下的乔致庸,慢悠悠开口问想要什么赏赐。 满院子的人都竖起了耳朵,等着听这土财主是要顶戴花翎还是要黄马褂。 "求老佛爷赏四个墨宝。" 乔致庸脑门贴着青砖地,说出来的话让在场官员差点笑出声。 谁都没想到这个精明的晋商要的既不是官位也不是特权,只要太后亲笔写"福种琅嬛"四个字。 后来有账房先生扒拉算盘,说这四个字每个字值七万五千两银子,够在京城买半条胡同。 转过年来,紫禁城里派出一队仪仗,八抬大轿扛着鎏金牌匾往山西走。 这块丈二长的金丝楠木匾额上,"福种琅嬛"四个大字在太阳底下直晃眼。 沿途州县官员争相迎送,老百姓挤在官道两旁看热闹,乔家大院门口道喜的人排出去二里地。 要说这块匾的威力,祁县钱庄街的掌柜们最有体会。 自打牌匾挂上乔家大门,往他家票号存银子的人翻着跟头往上涨。 蒙古来的马帮、江南的丝绸商,连口外贩皮货的老客都认准了乔家票号的汇票。 有老主顾说得实在:"太后老佛爷都说这儿是福地,咱这点银子放这儿踏实。" 那年月时局动荡,票号倒了一家又一家,乔家的生意却像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 南来北往的客商传着句话:"北有乔家院,南有胡雪岩。" 可后来胡庆余堂倒了台,乔家的票号却挺过了辛亥年的风波,直到民国年间还在开着分号。 有老辈人说,这全靠当年那块匾镇着宅院,官府查账的来了看见御笔亲题,手底下都留三分情面。 现而今去乔家大院旅游的人还能看见,正门顶上那块匾额漆色斑驳,四个金字倒是依旧锃亮。 导游举着喇叭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品牌营销案例,花三十万两买了个皇家认证。 可懂行的人知道,当年乔致庸押上的不只是真金白银,更是对时局的精准判断。 他算准了太后能重回京城,也算准了乱世里百姓信的就是个"官"字招牌。 要说这买卖值不值当,乔家票号鼎盛时期年入百万两的流水就是明证。 当年笑话乔东家犯傻的同行,后来看着乔家生意红火,肠子都悔青了。 有山西商人照着葫芦画瓢,想给民国大总统送钱换个题字,可时移世易,再没出过第二个"福种琅嬛"的传奇。 这段往事给后人留下个道理:做生意不能光看眼前得失,得学会在风口上押注。 乔致庸当年若舍不得那三十万两,乔家也就是个普通富户,哪能成就晋商里的金字招牌? 就像如今做生意要拿政府批文、要争行业认证,百年前的乔东家早就玩得明明白白。 只不过他押的注特别大,搏的局特别险,这才成就了这段茶马古道上流传百年的商界传奇。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乔家大院史料汇编》)
1900年,慈禧来到山西首富乔家,要借十万两白银应急。乔致庸跪倒在地:“30万都
飒沓风华舞
2025-05-17 11:51:5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