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派8批人,轮流审问张汤,可是张汤坚决不认罪。直到赵禹意味深长地问他:“皇上派8批人审你,你何必还要狡辩呢?”张汤无奈,给汉武帝写下绝笔。后悔之下,汉武帝连杀三个长史。
张汤是汉朝有名的酷吏,颇受汉武帝器重,陈阿娇在后宫施行巫蛊之术,就是张汤负责,300多人被处死。
在张汤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断案的天赋。有一天,张汤的父亲外出,回到家发现橱柜里的肉没了。
父亲认为是张汤偷吃的,把他打了一顿。年纪小小的张汤守在橱柜前,发现是老鼠经常去偷吃。于是,他伺机抓住了这只老鼠,开始像模像样地审问,还做了笔录,最.后判决老鼠死.刑,并把它分尸。
父亲回来,听闻之后,觉得儿子有断案的天赋,就专门让他读有关判案的书籍。
张汤的父亲是长安县丞,并没有结识权贵的机会。张汤长大后,子承父业。可是,没过几年,他就成了汉武帝身边的红人。
原来,汉武帝的舅舅田胜在长安犯了罪,刚好是张汤审查,他知道这是个机会,于是从轻发落。田胜回到京城,带着张汤认识了很多权贵,还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哥哥田蚡,此时田蚡已经是当朝丞相。
就这样,张汤的为官之路一路开挂,从内史开始,没几年就成为御史,尤其是处理陈阿娇的事件,让汉武帝更加器重他。
张汤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原因之一就是迎合。汉武帝是独断专行的皇帝,很多时候不顾及旁人的意见。
在对待匈奴这件事情上,汉武帝下定决心,不再和亲,而是用武.力解决。
朝中很多大臣表示反对,只有张汤是汉武帝的坚定拥护者。
当时有个博士叫狄山,对着汉武帝说:“在对待匈奴这件事情上,我是愚忠,而张汤是伪忠。”
朝内大臣不同意他武.力征服匈奴的想法,武帝内心很生气,狄山还要戳他的心窝子,他气不打一处来,问道:“我给你一个郡,你能不让匈奴来犯吗?”狄山回答:“我是文官 ,不能抵挡。”
“我给你一个县,你能抵挡吗?”“不能。”
“给你一个要塞呢?”汉武帝已经发火了,狄山只能硬着头皮说“能!”狄山到边塞一个月不到,就被匈奴杀了。
那些反对打匈奴的一个都不吭声了,只有张汤认为汉武帝的策略是正确的,像狄山之流,妄想用和亲获得安宁,是愚昧无知的想法。
在审判案子中,张汤也会揣摩汉武帝的意图,如果汉武帝要求严办的,他就判重罪,如果汉武帝透露出来的口风是可以宽恕的,就从轻发落。
虽然在汉武帝跟前混得风生水起,但是对他怀恨在心的人也不少。丞相庄青翟就是其中的一个。
汉文帝的陪葬钱被偷了,这件事引起了庄青翟和张汤的不安,两人私下约定,明天主动去向汉武帝认错,接受惩罚。可是张汤临时变卦了,他对着汉武帝说:“丞相依律每季度都要查巡陵园一次,文帝陵园陪葬钱被盗,是丞相的责任。”更过分的是,他怀疑丞相是“知罪不报,有意放人。”
庄青翟听了,异常气愤,他手下有三个长史,本来是高.官,犯了错,就到丞相门下。他们认为:“张汤的野心很强,他想拉下丞相,自己坐上丞相位子。”
庄青翟觉得不能坐以待毙,他指使这三个长史去告张汤,说张汤跟商人勾结,透露了国家的商业秘密。
张汤的下属有个叫李文的,一直跟他有矛盾,在工作中秘密搜集张汤的过失,以备一举扳倒张汤。
张汤的亲信鲁谒居知道了,给汉武帝写了一封匿名信,告发李文有不法之事。汉武帝把这个案子给张汤审理,张汤借此机会,判了李文死.刑。
张汤知道是鲁谒居帮他除掉了对手,对他非常感激。有一次,鲁谒居生病了,张汤上门慰问,甚至蹲下身子,给鲁谒居按.摩足底。
这件事情被汉武帝的哥哥赵王知道了,他上书皇帝,认为一个大臣给一个下属按.摩,两人有不谋之事。
汉武帝就让减宣去查两人的关系,正巧,鲁谒居在查询期间去世了,只能把他的弟弟给抓过去审问,鲁谒居的弟弟特别害怕,看见张汤过来,连忙喊他:“大人,您可要帮帮我呀,我的哥哥是为您而死的。”
张汤内心想帮忙,但是那么多眼睛盯着,他只能故作不认识。这下,鲁谒居的弟弟以为张汤翻脸不认人,不管他死活了,就把张汤害死李文的那件事全部抖搂出来了。
赵王为什么要上书参张汤呢?还是跟张汤为了迎合汉武帝有关。
汉武帝为了增加国家税收,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中有一条,就是“盐铁官营”。而赵国盛产铁矿,这下摇钱树没了,赵王当然不甘心,经常跟前来监督的官员发生矛盾。
每次告到皇帝那儿,汉武帝总让张汤审判,张汤知道汉武帝有心收回矿产,每次都是袒护去督查的官员,批评赵王。因此,赵王对张汤也是怀恨在心。
汉武帝收到两份状纸,只能派大臣去审问张汤,张汤喊冤,连续派了8批审案人员,张汤都不肯认罪。
后来,赵禹来审问,问他:“张兄,你生平处理了那么多案件,让多少人灭族,难道不知道其中的利害?皇上派8批人申你,你何必还要狡辩呢?”
张汤无奈地说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给汉武帝的绝笔信中,张汤反告三个长史诬告了他。随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