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在自家门口发现一个晕倒的女兵,便将女兵背回了家,没想到女兵醒来之后,竟然将自己的孩子给了王学文,还说让孩子跟他姓,取名为王继增! 冬日的北京,1950年的一个午后,王学文站在繁华的街头,望着对面那位身着军装的中年女子,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王大哥,是我,吴仲廉啊!"女子快步走来,眼中噙着泪水。 王学文恍然大悟,记忆一下子拉回到十三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1937年的甘肃临泽县,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那天晚上,他刚给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换完尿布,忽然听到门外有动静。 彼时的临泽县是马家军的地盘,世道不太平,土匪也多。王学文顺手拿起砍柴的斧头,小心翼翼地打开门缝向外张望。只见门前的雪地上躺着一个人影,身上穿着红军的军装,已经被冻得昏迷不醒。 "这可如何是好?"王学文犹豫了。收留红军,若是被马家军知道,全家可就完了。可眼看着这人就要被冻死,他又于心不忍。思量再三,他还是将这名女红军背进了屋里,放在了热炕上。 第二天一早,女红军醒了过来。她自我介绍叫吴仲廉,是红西路军的战士,丈夫曾日三正在带队与马家军作战。 "我们队伍被包围了,粮食快没了,衣服也破烂不堪。"吴仲廉说着,慢慢解开了怀中的棉衣,露出里面紧贴着胸口的一个小襁褓。 "这是我前几天生的孩子,战场上没法带着他,他跟着我们只有死路一条。"吴仲廉眼中含泪,"我听说王大哥家里刚生了孩子,能不能…能不能请您帮我养这个孩子?" 王学文的妻子看着怀中那瘦小的婴儿,再看看自己刚出生不久的胖乎乎的儿子,心中不由得一阵心酸。她轻轻接过孩子,对丈夫点了点头。 王学文明白妻子的意思,虽然担心收留红军孩子的风险,但想到自己前三个孩子都没能养大,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不瞒你说,我家前面生了三个孩子,都没能活下来。这第四个,我们正是当眼珠子一样疼着。"王学文叹了口气,"你这孩子,我们就收下了,就当是我们家的双胞胎。" 吴仲廉激动得泪流满面:"王大哥,我这辈子都记得您的恩情。孩子就跟您姓,叫王继曾吧,'继'是继承的意思,'曾'是他爸爸姓曾。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来接他。" 说完,吴仲廉拭去泪水,趁着天色未亮,匆匆离去,回到了自己的队伍。她不知道的是,这一别,竟是十三年。 那年春天,噩耗接踵而至。红西路军在与马家军的激战中失利,曾日三为掩护战友牺牲了。而王学文家中,那个才出生几个月的亲生儿子也因染上风寒,不幸夭折。 王学文坐在院子里,望着天空发呆。妻子哭得眼睛都肿了,怀里抱着那个红军女兵留下的孩子王继曾。让王学文意外的是,这个在风雪中差点丧命的孩子,竟然比他们自己的孩子更加强壮,安然度过了危险的婴儿期。 "老王,咱们就把继曾当亲生的养吧,"妻子擦干眼泪说,"或许这就是老天爷的安排。" 王学文点点头。从此,王继曾成了他们家唯一的孩子,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希望。 战争年代,日子并不好过。随着战事的推进,王学文家的田地越来越少,生活也愈发艰难。可是,夫妻俩省吃俭用,也要让继曾吃饱穿暖。王学文的妻子常说:"孩子不是亲生的,但养大了就是亲的。咱们既然收了人家的孩子,就得把他养好。" 王继曾很聪明,七岁就能帮着家里干些简单的农活。晚上,王学文常给他讲故事,有时候讲红军的故事,有时候讲他亲生父母的事。 "你爹爹曾日三是个英雄,为了革命牺牲了。你娘亲吴仲廉也是个英雄,为了让你活下来,忍痛把你送给了我们。"王学文总是这样告诉孩子,"等革命胜利了,你娘亲会来接你的。" 王继曾只是安静地听着,似懂非懂。在他心里,王学文夫妇就是他的亲爹亲娘,他从未见过别的父母。 1950年的一天,天刚亮,三名解放军敲响了王家的门。 "同志们,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王学文紧张地问。这些年来,因为地主的成分,他一直生活得小心翼翼。 "不是的,王大哥,"一名军官笑着说,"我们是来找王继曾的,他的母亲吴仲廉派我们来接他。"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王家顿时安静了。王继曾紧紧抓住养母的手,不愿松开。 "妈,我不走,我要和你们在一起。" 王学文的妻子泪如雨下,但她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她抚摸着继曾的头,轻声说:"继曾,你亲娘找了你这么多年,你应该回到她身边。她现在是干部了,跟着她,你会过得更好。" 最终,王继曾在解放军的陪同下,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王学文夫妇站在站台上,泪眼婆娑地挥手告别。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五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王继曾回来了。他穿着整洁的衣服,带着微笑说:"爹,娘,我在北京找到了工作,有了自己的房子。我来接你们去北京住。"
1937年,地主王学文在自家门口发现一个晕倒的女兵,便将女兵背回了家,没想到女兵
糖果乐园魔导
2025-05-17 23:40: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