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赫鲁晓夫儿子被判枪决,为救儿子,赫鲁晓夫两次向斯大林下跪,颜面尽失,却始终未能改变儿子被枪毙的结局,于是他开启了复仇之路…… 赫鲁晓夫,全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年轻时干过工人,后来投身布尔什维克党,一步步爬上了政治舞台。到1943年,他已经是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手握实权,在苏联政坛上算得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可就在这年,他的长子列昂尼德·赫鲁晓夫摊上了大事,被控叛国罪,直接判了死刑。 列昂尼德是名空军飞行员,二战期间上过战场,对德国作战也算立过功。但不知怎么回事,他被指控跟敌人有勾结,背上了叛国的黑锅。那年头,叛国罪可不是小事,基本就是一条死路。赫鲁晓夫听到这消息,急得不行,马上开始想办法救儿子。 他先是找了苏联最高法院,递交了复审申请,列出列昂尼德的战功和对国家的贡献,想证明儿子是冤枉的。可法院那边一口咬定证据确凿,根本不给翻案的机会。没办法,赫鲁晓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斯大林身上,决定直接求情。 1943年春天,他跑去克里姆林宫找斯大林。听说他当时把列昂尼德的功绩一件件摆出来,苦苦哀求斯大林放儿子一马。可斯大林态度冷得像块冰,说什么法律不能违背,叛国的人必须受罚。赫鲁晓夫不死心,甚至跪下来求情,可斯大林连眼皮都没抬一下,直接拒绝了。 没过几天,赫鲁晓夫又去了一趟克里姆林宫,算是孤注一掷。他第二次下跪,表明愿意拿一切换儿子一条命。可斯大林还是那副铁石心肠,说判决定了,谁也改不了。最终,列昂尼德还是被枪毙了,赫鲁晓夫拼尽全力也没能救下儿子。 这事儿对赫鲁晓夫的打击太大了。儿子没了不说,他在政治圈里的脸面也丢尽了。毕竟,一个大人物两次下跪求情,结果还是竹篮打水,谁看了都觉得窝囊。可这也成了他人生的一道分水岭,埋下了日后翻盘的种子。 1953年,斯大林死了,赫鲁晓夫开始崭露头角,慢慢爬上了苏联的权力顶峰。到了1956年,他在党的二十大上扔出了个重磅炸弹——“秘密报告”。他当众揭了斯大林的老底,痛批他的暴政和个人崇拜,把斯大林时代那些冤假错案和高压政策抖得一干二净。这一下,不仅让斯大林的“神坛”塌了,也让赫鲁晓夫成了“解冻”时期的领头人。不少人说,这场“复仇”就是从1943年那次屈辱开始的。 赫鲁晓夫上台后,干了不少实事。他放了一大批政治犯,放松了言论管制,还削了秘密警察的权,试图让苏联喘口气。可这些改革也得罪了不少老派势力。到了1964年,他被党内对手搞了个政变,直接下台。晚年他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小屋里,1971年去世,77岁,算是落幕了。 赫鲁晓夫这一辈子,起起落落,像过山车似的。从一个底层农民到苏联老大,再到被赶下台,中间还有1943年那场让人唏嘘的悲剧。他的复仇之路,说白了,既有个人恩怨的影子,也有政治博弈的味道。儿子被枪毙的屈辱,肯定在他心里留下了疤,可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也不全是情绪化的报复。毕竟,能爬到那个位置,没点心机和手段可不行。 说到这儿,赫鲁晓夫的“复仇”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挺耐人寻味的。有人觉得他是借儿子的事发泄私愤,有人说他是为了给自己正名,顺便推动改革。历史这东西,没个定论,全看你怎么琢磨。你说他狠也好,精明也罢,反正他留下的故事够后人嚼上好一阵子。
1943年,赫鲁晓夫儿子被判枪决,为救儿子,赫鲁晓夫两次向斯大林下跪,颜面尽失,
小史论过去
2025-05-18 01:50: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