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苏35现在是中国最尴尬的战斗机? 苏35现在在中国空军里确实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这事儿得从它当年引进的背景说起。2015年那会儿,歼-20刚首飞不久,量产还没跟上,歼-16也还在测试阶段,中国空军正好处于“新旧交替”的空窗期。俄罗斯趁机推销苏35,说这是能抗衡F-22的“四代半”战机,尤其是那两台AL-41F-1S矢量发动机,推重比高达1.1,能做出“钟摆”“落叶飘”这类逆天机动动作。 但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中国航空工业突然爆发了。歼-20从2016年开始量产,现在数量已经超过200架;歼-16更是成了“炸弹卡车”,年产量几十架。反观苏35,当年引进的24架至今还是全部家当,单价8300万美元的“高价”在国产战机面前显得格外刺眼。更要命的是,苏35的核心短板逐渐暴露——它那套“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PESA),探测距离只有400公里,而且抗干扰能力弱,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很容易“抓瞎”。 这就好比两个人打架,一个人肌肉发达(机动性强),另一个人脑子聪明(电子设备先进)。现在的空战早不是“拼拳头”的时代了。看看2025年的印巴空战,巴基斯坦用歼-10CE挂载电子战吊舱,直接干扰了印度“阵风”战机的雷达和通信系统,让其变成“瞎子聋子”。苏35要是遇上这种情况,估计连对手在哪都找不到。更尴尬的是,在国内的“金头盔”对抗演习中,歼-10C多次在超视距阶段就“击落”苏35,根本不给它近身格斗的机会。 其实苏35的底子并不差。4500公里的航程、8吨的载弹量,在南海和东海执行巡逻任务确实有优势。但问题是,它的维护体系完全依赖俄罗斯。从发动机保养到零部件更换,都得单独开一条生产线,成本比歼-16高出30%以上。更关键的是,苏35的电子系统无法与国产预警机、无人机实现数据共享,在解放军的“体系化作战”里就像个“孤岛”。 现在苏35的处境有点像“鸡肋”:说它没用吧,远海巡逻还得靠它的大航程;说它有用吧,面对歼-20和歼-16又完全不够看。俄罗斯倒是想升级苏35,计划给它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但这得花大价钱,而且升级后的性能还不一定比得上歼-16。中国空军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这几年的采购清单里,苏35的名字再也没出现过。 说白了,苏35的尴尬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空战从“单机对抗”转向“体系绞杀”,当隐身和电子战成为核心竞争力,再强大的机动性也掩盖不了技术代差。24架苏35或许还能在未来几年继续“发光发热”,但它们的故事,注定会成为中国空军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一段特殊注脚。
中国军队现在多强?美军印太司令发话了,美军只剩潜艇和卫星领先,中国现在的军事,美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