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谈判刚结束,中方面向全球发放稀土出口证,一个前提条件却令美方彻底破防 路透社消息称,国内四家新能源电机磁铁生产商拿到了全球稀土出口许可证,但美方却发现自己被明明白白排除在名单之外。 要知道,稀土这玩意儿堪称“工业维生素”,从F-35战斗机的隐身涂层到特斯拉的电机,都离不开它。而中国在全球稀土精炼加工领域占据90%以上的份额,尤其是中重稀土,几乎是“卡脖子”级别的存在。 这次精准排除美国,表面上看是技术管制,实际上是对美国长期以来技术封锁的强力反制。 早在2025年4月,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商品加征145%关税,中方迅速以125%关税回击,双方在日内瓦谈判时,美方曾试图用降低关税换取稀土松口,但联合声明里愣是没提稀土半个字。 谈判刚结束,中国就用许可证制度给出了答案:稀土不是菜市场的大白菜,想买就能买。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管制玩的是“精准过滤”。拿到许可证的四家企业,清一色是新能源电机磁铁生产商,其中一家直接对接德国大众等欧洲客户。 这种“保欧限美”的策略,既避免了对全球供应链的过度冲击,又巧妙地撕开了美欧同盟的裂缝。欧盟对华贸易依存度高达16.5%,其新能源产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甚至超过美国。 通过定向开放,中国不仅巩固了与欧洲的合作,还让美国在供应链安全上陷入孤立。 反观美国,其军工企业稀土库存最多只能维持6个月,F-35生产线一旦断供,半年内就得瘫痪;六代机F-47的研发更是直接卡壳,隐身涂层和耐高温叶片的生产根本离不开中国重稀土。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难道不能找其他替代来源?不是没试过。美国重启芒廷帕斯矿后,精炼产能却只有全球3%,还得依赖中国技术授权。 特朗普政府甚至想出深海采矿的馊主意,结果被国际海底管理局警告违法,环保组织也强烈反对,技术难题更是让成本飙升数倍。说白了,美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补课”,短期内根本补不上。 中国这次的策略,其实是在重塑全球稀土话语权。过去,美国凭借金融化手段掌控稀土定价权,中国只能当“廉价供应者”。 但现在不一样了,从采矿到深加工的全链条闭环,让中国掌握了从“原矿”到“功能材料”的定价权。 官方明确表示要“严厉打击战略性矿产走私”,这不仅是整顿市场,更是向世界宣告:稀土开发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谁也别想拿它当地缘政治的筹码。 值得玩味的是,中方并没有搞“一刀切”禁运,而是通过许可证制度实施“定向开放”。这种策略既释放了善意,又保留了反制空间。 就像2025年5月的联合声明,虽然暂停了部分关税,但稀土管制的核心条款依然坚挺。对美国来说,这无异于“温水煮青蛙”——想摆脱依赖?没那么容易;想继续施压?先过稀土这关。 说白了,这场稀土博弈,本质上是大国战略资源控制权的争夺。中国用一张小小的出口许可证,不仅卡住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七寸”,更向世界展示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未来,随着《稀土管理条例》的深入实施和产业链的持续升级,中国手里的这张“稀土牌”,只会越打越有分量。而美国若想破局,恐怕得先学会在谈判桌上拿出真正的诚意,而不是总想着用关税大棒吓唬人。
金灿荣教授分析:美国的如意算盘很可能是想利用90天的时间,加快储备一些物资同时找
【216评论】【1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