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牛钉子户”张新国,扬言要6套房外加1个亿才肯搬走,霸占交通14年,最终却还是向现实妥协。 2017年初的一个清晨,上海松江区九亭镇泸亭北路上聚集了不少人。他们都是来看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矗立在马路中央长达14年的"钉子户"张新国家的三层小洋楼,终于要被拆除了。 "从房子里搬出来的那一天,是我这些年最开心的日子。"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张新国站在路边,看着曾经引以为豪的粉色仿欧式三层楼房被大型机械一点点拆除,心情复杂地说道。这栋楼曾是街坊邻居眼中的"豪宅",也曾是他坚持"要六套房加一个亿"才肯搬走的筹码,如今却成了过去。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一位名叫陆辉的新任拆迁办主任改变了长达十几年的僵局。与以往官员不同,陆辉刚上任就经常到张新国家里串门,唠家常,关心他的身体情况,聊家人的生活和工作,却从不提及搬迁的事情。随着交往的加深,两人的关系逐渐如朋友般亲近,张新国对这位陆主任也越来越信任。 当信任建立后,陆辉才开始和张新国理性探讨搬迁事宜。他告诉张新国,如果愿意拆,仍然可以获得当年的赔偿;但如果执意不搬,法院将启动强拆程序,到时候很可能只能获得一套房子。面对现实的分析,张新国开始认真考虑妥协的可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张新国最终在2017年签下了拆迁协议。他获得的补偿包括3套房子(一套最大的达到280平方米)、230万元补偿款和40万元装修费,远不及当年喊出的"六套房加一个亿",但在现实条件下已属不错。考虑到张新国年龄较大,不方便搬运,陆辉还特地安排志愿者帮助他搬家,找仓库放置一个重达1.5吨的鱼饲料加工器。 "其实早在公路施工的时候,我就不想耗着了,"搬离后,张新国才道出心声,"但是为了争一口气,我才赖着不搬。"这口气,他足足争了14年。 这14年里,张新国一家的生活如同困在孤岛。原本的四车道,因为他楼房的阻挡,生生变成了两车道。车辆拥挤导致交通堵塞频发,喇叭声鸣笛声不断。公路日日施工,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几乎没有片刻安宁。每当大货车经过,整栋楼房都会震动,屋顶的瓦片被震落,有时连家具都倒下来。 张新国申请支取部分补偿款为岳父购买商品房,街道动迁办积极争取,成功帮他预支了70万购房款。当那栋矗立在马路中央14年的房子终于被拆除时,许多附近居民前来观看,纷纷为张新国点赞。 日日夜夜的汽车喇叭声、不断震落的屋顶瓦片、随时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这就是张新国一家在马路中间生活的真实写照。从2003年到2017年,整整14年,这座孤零零矗立在马路中央的粉色三层小楼成了上海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也成了张新国一家噩梦般的囚笼。 夜晚本该是安宁的,但对张新国一家来说却充满惊吓。一天深夜,一声巨响惊醒了睡梦中的张新国。一辆轿车因来不及转弯而冲进了他的房子,墙上被撞掉了一大块。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张新国夫妇要求司机赔偿时,轿车司机非但不接受,反而以"房子位置有问题"为由将张新国夫妻告上法庭,甚至要求张新国赔偿轿车的损失。虽然法院最终驳回了司机的无理要求,但这样的纠纷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每当大货车经过时,整栋楼房都会震动,有时连家具都会倒下来。"张新国回忆道。灰尘太大,一家人基本上连窗户都不敢开。家里老人受不了这样的环境,张新国的岳母因不堪其扰,竟然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子女们也因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条件,陆续搬离了家。曾经热闹的四代同堂,最终只剩下老两口守着这座日渐破旧的"堡垒"。 与此同时,当年一起接到拆迁通知的邻居们早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每当看到他们的新生活,张新国心中不免五味杂陈。坚持了这么多年,到底值不值得?这个问题,他问过自己无数次。 回溯到2003年,当上海市市政建设规划出台,准备在泸亭北路建设一条四车道公路时,张新国并没有想到会走上一条长达14年的"抗争之路"。当时,他不满足于按宅基地证书面积而非实际面积计算的赔偿标准。毕竟,他花了30万元扩建的房子,从原来的200多平米扩大到了300多平米,还在外墙贴上了粉色瓷砖,装修成内部古典式、外部仿欧式的风格。按照政策,这些投入都无法得到补偿。 更让他不满的是,赔偿的房屋数量是按男丁数计算的。他只有一个儿子,因此只能分到四套房,而邻居因有两个儿子,能分到六套。这种不平衡让他心生不满,也让家庭内部产生了矛盾——女儿认为自己只能分到一套房子,而儿子能分两套,这让兄妹之间的嫌隙加深。 经过多次交涉无果后,2003年7月,张新国向开发商放出狠话:"不给我六套房加一亿赔偿款,你们别想动我屋里的一块砖。"他满以为凭借自己的房子位于规划中的四车道正中央,开发商会妥协。没想到,开发商选择了绕道施工,四车道变成了两车道,而他的房子则成了马路中间的一座"孤岛"。
上海“最牛钉子户”张新国,扬言要6套房外加1个亿才肯搬走,霸占交通14年,最终却
熹然说历史
2025-05-18 18:30: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