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四川村民采药时在悬崖边发现“黄金巨棺”,不料看到陪葬品后,在场专家却

熹然说历史 2025-05-19 17:30:50

1990年,四川村民采药时在悬崖边发现“黄金巨棺”,不料看到陪葬品后,在场专家却不由得面红耳赤。 考古专家缓缓抬起沉重的石棺盖,屏息凝视着里面的内容。随着尘埃渐散,一对陶俑的轮廓逐渐清晰。在场所有人的眼神突然凝固,几位年长的专家不禁面红耳赤,有人甚至下意识地避开了视线。 这是1990年四川泸州合江县榕右村的一个夏日,这群考古专家正在研究几天前村医李道在深山悬崖上发现的两口神秘"金棺"。当他们终于成功打开棺材后,眼前的景象令所有人震惊不已:棺内竟然安放着一对男女陶俑,它们姿势亲密,正在相互亲吻,姿态之大胆,连见多识广的考古专家都感到些许尴尬。 "在古代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应该很强烈,这样的陶俑实在太前卫了!"一位专家喃喃自语,"如果不是有确凿证据证明这两座石棺是汉代之物,我甚至怀疑这是现代工艺品。" 这一切要从村医李道的一次采药经历说起。那天天气晴朗,李道一大早就进入大山深处,寻找名贵药材。当他到达一处人迹罕至的悬崖下,正准备攀爬寻药时,突然发现山崖上有一个黝黑的山洞,洞口隐约可见两个类似棺材的物体。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两口棺材有一半露在洞外,仿佛随时会坠落一般。 李道立刻想起村里流传的金棺传说:几百年前,有人在山中藏了两口金子做的棺材,里面装满了宝藏。遵纪守法的李道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匆忙返回村里报告了这一发现。 消息迅速传开,村委会立即通知了文物部门。第二天,考古专家们就赶到了现场,在村民的带领下艰难攀爬到悬崖上的山洞。经过初步观察,专家们发现这并非传说中的"金棺",而是由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的石棺,经过千年时光依然保存完好。 进一步研究表明,石棺上精美的雕刻包括著名的"董永侍父"画像和神秘的"伏羲女娲图"。在"董永侍父"图像中,可以清晰看到一个老人坐在独轮车上,旁边一个男子在田间劳作,回首关切地看着老人,生动展现了这一著名孝道故事。而更让人惊异的是另一面的"伏羲女娲图"——两个人形蛇身的神祇相互缠绕交织,呈现出暧昧姿态,表现力之强令在场专家都感到些许不自在。 "东海太守良中李少君"——当考古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石棺内部时,终于在一片尘埃中辨认出这行神秘文字。这句话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通往汉代社会的一扇窗户。经过查询史料,专家们发现这不是墓主人的身份信息,而是一种类似咒语的符号,寓意着墓主人对成仙得道的热切期盼。 那么,这两口重达数吨的石棺是如何被送上悬崖的呢?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考古界。经过反复试验与研究,专家们总结出三种可能的方式:一种是在悬崖下方用绳索将棺材一点点拉到山洞里;另一种是先将石棺运到山顶,再用绳索缓缓下放到目标位置;还有一种则是直接在山洞附近开采石材,就地雕刻成棺。民国时期学者刘锡蕃在《岭表纪蛮》中记载:"殚民之力,筑土架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立岩际。"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墓主人的非凡身份与财力。 让人惊奇的是,石棺设计细节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考古人员发现,其中一个石棺的棺盖呈凸起状,而另一个则是凹陷的,这完美契合了汉代社会对阴阳之道的理解——男性如太阳般隆起,女性如月亮般内敛。这一细节进一步证实了这两口棺材属于一对夫妻,也展现了古人在丧葬文化中对宇宙规律的精妙表达。 要理解这种崖墓现象,还需要回溯到汉朝时期合江地区的特殊历史地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时期,今天的合江县被称为符节,地处川渝黔结合部,三江交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一个不起眼的枸酱食物,竟然成为了改变这一地区命运的关键。当时,汉朝派番阳令唐蒙前往南越谈判,他在南越偶然品尝到从巴蜀经夜郎地区运来的枸酱,由此认识到夜郎的战略价值,随后请兵征服夜郎,而合江正是途经之地。 从那时起,合江成为了连接中原与南方的重要通道和商贸枢纽,吸引了大量中原富商和官员定居于此。这些人带来了中原的丧葬习俗,其中就包括"崖墓葬"这一独特形式。在他们的观念中,死亡并非终结,而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开始。《后汉书·冯衍传》中写道:"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这种将棺椁置于高处的做法,正是希望逝者能够更接近天空,更容易成仙得道。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合江周边陆续发现了更多汉代石棺,有些甚至被当地村民毫不知情地当作普通石槽使用。一位村民惊讶地发现,自家用来喂猪的石槽竟然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汉代石棺。为了保护这些珍贵文物,当地政府建立了专门的画像石棺博物馆,系统收集展示这些文化遗产。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