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什么挑战美国?中国人均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8%!”中国经济领域专家黄亚生劝告中国,要对外界的“捧杀”有清醒的认识,暗示我们与美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2024年,中国名义GDP约为美国的59%,但如果以人均收入衡量,这一比例仅为8%。
有专家指出,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中美经济差距的复杂性,更警示中国需要对“赶超美国”的乐观叙事 保持清醒认知。
当前,中国正面临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而这一过程中,如何突破人均收入低、科技话语权不足等瓶颈,成为核心挑战。
美国人均税前收入为35,523美元,中国仅为3,499美元,两者相差约十倍。
这一差距的根源并非是单纯的经济总量问题,而是产业结构、全球分工与分配机制的综合结果。
一直以来,美国占据高端研发、品牌和服务环节,如苹果公司专取iPhone 60%的利润,而中国代工企业毛利率不足15%。
中国制造业产值虽然占全球35%,但人均增加值仅为美国的1/5。特别是低附加值产业主导的就业 结构,限制了收入提升空间。
不过美元的计价是放大了名义差距,但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早在2014年就已经超越美国,人均收入差距也缩小至约30%。
为此黄亚生强调,单纯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或人均收入衡量国力是片面的,但中国仍然需要直 面“大而不强”的现状:“如果无法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话语权,人均收入差距将长期存在。”
如今我们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被动地位,在“苹果依赖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019年贸易战中,苹果为转移关税压力,要求代工厂降价10%-20%,而中国供应商因为缺乏替代订单被迫妥协。
而这一困局是在华为“南泥湾计划”后才出现转机,华为Mate 60的国产化率超90%,带动了欧菲光、京东方等“果链弃子”转型为国产供应链核心企业。
支付宝的“碰一下”支付终端国产化率达100%,复旦微电、蓝思科技等企业主导芯片与硬件制造,形成千亿级本土产业链。
这表明,我们中国正在从“代工红利”转向“创新红利”,但关键领域仍然存短板。
黄亚生认为,扩大内需则需要系统性改革:“如果民营企业活力不足、社会保障滞后,仅仅靠政策刺激是难以激活消费潜力。”
对此,我们中国选择了“开放式应对”……
在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到29项,汽车、金融等领域全面放开股比限制。
与此同时,中国还对东盟进出口占比升到了15.4%,分散了对美国的依赖风险。
不过黄亚生建议,中国应该需要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收入分配改革、制度环境优化三大方向。
除此之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4-2029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仍然将保持在4%-5%,远超美国的1.5%-2%。
如果能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中国有望在2035年实现人均GDP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只能说,人均收入8%的差距,既是挑战也是动力。
中国不需要陷入“捧杀”或“唱衰”的舆论漩涡,而是应该客观看待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毕竟中国经济的韧性在于我们的改革能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每次 转型都伴随阵痛,但终见成效。
未来十年,能否将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将决定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实现和美国的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