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鹰派人物”艾跃进,开口就是“灭掉日本”,一生都在教书育人,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工作,却还有人不知道他是谁? “中华民族要想富强,要干的第一件事是灭掉日本!”“对美国不要抱任何幻想,它只想搞垮你!”“中国鹰派人物”艾跃进教授坐在椅子上,面对台下满座的学生,坚定有力地说出了这番大胆的言论,瞬间掌声雷动,但可能艾跃进教授自己也想不到他会因为这些言论,被人冠上了愤青的称号。 其实想弄明白艾跃进教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格,恐怕得从他骨子里的东西说起,他生在个“根正苗红”的家庭,父母辈的红色基因,打小就在他心里埋下了爱国和民族自豪的种子,周恩来总理,更是他一辈子的精神偶像。 当年总理逝世,年轻的艾跃进蹬着自行车就去了十里长街送行,那份悲痛是刻骨的,他书房里一直挂着父亲和总理的合影,这份情结,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追随总理脚步,考入南开,在南开园里,他一边啃书本,一边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毕业后,又顺理成章地留校当了老师。 谁知他接手的,是门冷僻的军事思想课,可艾跃进硬是凭着一张嘴,把这门没人爱听的课,讲成了南开的“爆款”,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上至国际风云,下至历史故事,复杂的军事理论让他讲得活色生香。 课堂上金句频出,什么“大炮是用来丈量国土面积的”、“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这些话听着火药味十足,却直击人心,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们敲响了国防警钟,也点燃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他对学生纪律要求严,课堂跟军营似的,但课下对学生又挺爱护,答疑解惑,耐心得很,然而,也正是这些“硬话”,特别是那句针对日本的言论,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批评者认为他这是在搞“仇恨教育”,煽动民族对立,甚至质疑他配不配当老师。 在他们看来,和平与发展才是主流,老揪着历史不放,不利于中日友好。可要是细究艾跃进的说法,尤其是他后来的澄清,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艾跃进后来也解释,他说的“小日本”,并非指全体日本人民,而是特指那些不肯反省历史、妄图复辟军国主义的日本右翼势力。 他耿耿于怀的是,日本政府从未像德国那样,对侵华战争进行彻底道歉和反省。那些政客三天两头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在他看来,这不就是对历史的公然挑衅吗?他拿德国和日本做了对比:德国深刻反思,为欧洲带来了相对安宁,也为自身发展扫清了障碍。 日本呢?战后军国主义思想清算不彻底,有些战犯甚至摇身一变成了座上宾,导致右翼势力抬头,否认侵略历史的行径越来越猖獗。 所以,艾跃进那句狠话,在他看来,是对这种危险倾向的当头棒喝,是提醒国人要警惕军国主义复辟的幽灵。这么一看,他的激进,倒像是一种忧患意识下的疾呼。 艾跃进的视野,也不仅仅停留在历史恩怨上。他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比如克里米亚事件、俄乌冲突的走向,据说颇有预见性,这得益于他对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的长期关注。 他看透了大国博弈的残酷和霸权主义的逻辑,也深知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维护自身利益的不易。因此,他才反复强调“剑锋”和“大炮”的重要性,主张国家必须强大,国防必须过硬,才能不受欺负。同时,他也反对崇洋媚外,力挺民族文化自信,鼓励年轻人多学学老祖宗的好东西。 他对教育的投入,不止在三尺讲台。为了南开大学的军事学硕士点,他自掏腰包,四处奔走,硬是把这事给办成了。他还把招来的研究生送到部队去摔打,让他们真刀真枪地体验军营生活。这份对学科建设的执着,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有人说他是“鹰派”,这标签简单了点。他的强硬,更多是种忧患意识下的姿态,目标还是为了和平,只不过他认为和平需要实力来捍卫,一味退让换不来尊重。说到底,不管是“鹰派”还是“鸽派”,谁不希望国家好,人民安居乐业呢?只是选择的路子和说话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艾跃进能如此“硬核”,也离不开他妻子的支持。他的爱人付洪,同为南开教授,两人志同道合。在他与病魔抗争的最后岁月里,是付洪给了他莫大的慰藉。 2016年,艾跃进因胃癌离世,年仅58岁。他的妻子继承其志,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后来还担任了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委书记。 艾跃进教授离开我们已经有7个年头了,不过他那对国家和民族的满满赤诚,还在持续影响着好多人呢。这些年,只要国际形势有了新动静,人们就会惊叹,哎呀,艾教授的预言可真神啊! 人们总会记起,讲台上有那么一位学者,他意气风发、眼神坚毅,他说过的那些话,大家都印象深刻。就像艾教授在最后对学生讲的那样:“别光想着怀念我,得努力成为像我这样的人,甚至要超过我才行。”
[太阳]“中国鹰派人物”艾跃进,开口就是“灭掉日本”,一生都在教书育人,生命最后
静守岁月常
2025-05-20 15:16:24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