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是奇迹,患者居然没有心脏?”2006年,湖北一名11岁女孩上课时突然昏倒,被紧急送往抢救,不料,当医生看到检查报告时却傻眼了,从胸透结果来看,女孩心脏位置,空空如也。 那是2006年的一个下午,湖北省一所小学的操场上,11岁的鑫鑫和同学们一起上体育课。天空晴朗,阳光正好,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整个校园。然而就在这看似平常的时刻,意外发生了。 正当其他孩子欢快地奔跑时,鑫鑫突然面色惨白,踉跄几步后重重地倒在了地上。操场上的欢笑声戛然而止,体育老师立刻冲上前查看情况,发现鑫鑫已经失去了意识。在教师的惊慌呼喊中,校医赶来,紧急将鑫鑫送往了附近的医院。 当医生看到鑫鑫的胸透片时,整个诊室陷入了诡异的寂静。"这不可能..."一位年长的医生喃喃自语,反复检查着X光片,仿佛在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在医学常识中,每个正常人的胸腔都应该能清晰地看到心脏的轮廓,然而鑫鑫的胸腔里,心脏的位置竟是一片空白。 "这孩子的心脏去哪了?"医生们面面相觑,束手无策。就在他们准备进行再次检查时,刚刚苏醒过来的鑫鑫微弱地开口了:"妈妈,我的心好像在肚子里。"这句简单的话语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毛骨悚然。 鑫鑫的母亲雷文芳闻言,手都不禁发抖起来。她下意识地反驳道:"你的心怎么可能会在肚子里呢?别人的都不是这样的。"但当她试着将耳朵贴在鑫鑫的胸口时,却听不到任何心跳的声音。抱着一丝侥幸,雷文芳又将耳朵贴在了鑫鑫的肚子上,令她震惊的是,那里传来了清晰的"咚咚"心跳声。 医生们立即安排了腹部X光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个难以置信的事实:鑫鑫的心脏确实位于腹腔。这种情况之罕见,让县医院的医生们也感到束手无策。"我们县里医院的医疗资源不行,"一位医生无奈地告诉雷文芳,"你最好还是带着孩子去别的大医院看一看。记住,鑫鑫千万不能剧烈运动,情绪也要保持稳定,不能有大的波动。" 追溯鑫鑫的过往,其实这并非她第一次出现异常。在1995年6月12日,当雷文芳刚生下鑫鑫,满心欢喜地等待护士抱来孩子时,她被眼前的景象吓得说不出话来。初生的鑫鑫肚子上有一层白色薄膜,透过这层薄膜,竟能清晰地看到里面的肠子和内脏。虽然医生当时轻描淡写地表示只需做个简单的缝合手术,但这个"透明"的肚子,似乎就是一切异常的开始。 鑫鑫的故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一个心脏掉进肚子里的小女孩,这样离奇的病例引起了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专家们的注意。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钟前进医生在看过鑫鑫的检查结果后,给出了专业诊断:"鑫鑫的心脏跳动部位和正常人心脏跳动的部位不一样,这在医学上来说,是异位心。" 终于有了明确诊断,雷文芳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但进一步的检查结果却让所有医生都惊出一身冷汗。原来鑫鑫的情况比想象中更为复杂:她的心脏不是完全在腹腔,而是卡在了胸腔和腹腔的中间,三分之二在腹腔,三分之一还留在胸腔。更令人担忧的是,检查还发现鑫鑫患有先天性心脏畸形,心脏上存在多处缺损。 对于鑫鑫心脏为何会处于这种状态,医生提出了两种可能:一种是天生发育畸形,心脏一开始就长在了腹腔位置;另一种是心脏受到某种刺激,从胸腔掉到了腹腔。无论是哪种原因,这都让鑫鑫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甚至连咳嗽或打喷嚏这样的小动作都可能威胁到她的生命。 在医学上,这种情况的治疗方法叫作"心脏归位术"。简单来说,就是将错位的心脏放回正确位置。然而,这种手术最佳实施时间是在出生后24小时内。对于已经11岁的鑫鑫,她的身体已经适应了腹腔中的心脏,贸然进行手术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加上还要同时修复心脏畸形,这无疑是一场几乎不可能成功的高难度手术。 手术同意书放在雷文芳面前时,她的手抖得几乎拿不稳笔。"有希望,总比没有希望强。"她双手合十,仿佛在祈祷上天保佑。这个决定意味着女儿可能就此离开人世,但不做手术,随时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情绪波动或轻微运动而猝死的风险同样存在。 手术那天,当主刀的肖医生打开鑫鑫的胸腔时,发现了比预想更为严峻的情况:鑫鑫完全没有膈肌。膈肌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膜,没有它,心脏即使放回胸腔也会再次掉下来,而腹腔器官也可能上移挤压心脏。 就在手术似乎陷入绝境的时刻,肖医生灵光一闪:何不用鑫鑫心脏上的包膜取下一部分,来重新建造膈肌?这个大胆的想法成为了转机。手术室内的时钟一分一秒地走过:3小时10分...3小时20分...3小时50分...4小时整,一场被认为几乎不可能成功的手术,最终圆满完成。 当麻醉效果减退,鑫鑫睁开眼睛,轻声呼唤"妈妈"的那一刻,守候在外的雷文芳泪如雨下。这一声呼唤,仿佛是鑫鑫的重生,也是对母亲坚持不放弃的最好回报。 术后的鑫鑫恢复得很好,她终于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奔跑,不再是那个走两步就要休息的"小老太太"。
一般辛温之药都治不好的血脉痹阻疾患,反其道而行之,重用酸涩之品反而能立竿见效!
【2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