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河财经】1585年,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桑德在给国王腓力二世的密信中绝望写道:"中国商人像吸血鬼一样吸干了我们的银矿!" 经济史学家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写道:1545-1800年全球白银产量12万吨,其中至少6万吨流入中国。 这个数字有多恐怖?同时期欧洲白银总量不足3万吨,明朝用丝绸茶叶换走了西班牙在美洲掠夺白银的三分之二。 一艘从澳门返航的商船,装载的瓷器价值等于其在长崎获得的全部日本白银。 《明会典》记载万历年间丝织品出口税率仅3%,而西班牙对华商品征收200%关税仍被击溃。西班牙学者卡洛斯·马马拉在《全球贸易与明清经济》中复原了死亡汇率:1两白银=0.5匹绸缎=10斤茶叶=200件瓷器。 欧洲人不得不接受这个"中国定价权",否则连船长都买不起茶叶治坏血病! 1588年英西海战期间,英国海盗德雷克劫获的西班牙运银船,货单上赫然写着"购中国生丝专用白银"。塞维利亚档案馆的《1628年王室财政报告》写道:"美洲白银就像穿过西班牙身体的水,最终都流进了中国池塘。" 数据显示:1596-1620年西班牙物价上涨400%,而同期明朝物价仅涨30%。 明朝凭借强大的生产力和廉价劳动力,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欧洲缺乏可与中国商品竞争的货物,只能以白银支付贸易逆差。 例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37年首次访华时,仅抛售8万枚西班牙银元以换取中国商品,却无法卖出任何英国货物。这种“白银单向流动”模式持续了近三百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白银的“吸泵”。 随着大量白银的流入,明朝货币供应得到了极大的补充,这直接刺激了国内经济的繁荣。商业活动因为货币的充足而变得更加活跃,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也因为货币经济的发展而实现了专业化和规模化。特别是在江南地区,早期的工业化进程得益于白银资本的注入,推动了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 白银的广泛流通和使用,逐渐取代了大明宝钞的地位。原本明朝初期因滥发纸币(大明宝钞)导致货币崩溃,白银的流入拯救了经济体系。民间对于白银的偏好,加上宝钞制度的不稳定性,共同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明朝政府最终不得不通过法令正式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这标志着白银成为了官方认可的交易媒介,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白银导致经济脆弱化,17世纪美洲白银产量下降引发通货紧缩,明朝国库收入锐减,加剧了晚明的财政崩溃。此外,辽东战争期间白银输入引发恶性通胀,米价飙升6倍,士兵“抱金饿死”。 作为白银输出国的西班牙虽掌控美洲白银,但其经济严重依赖中国商品。为维持贸易,西班牙甚至需从欧洲其他地区调集白银填补对华逆差。17世纪中叶,美洲白银减产导致西班牙财政崩溃,与明朝的衰亡几乎同步,印证了两国经济的深度绑定。 明朝通过白银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但未将资本转化为技术升级或产业转型,反而陷入“高水平均衡陷阱”——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出口,抑制了内生增长动力。清朝延续这一模式,最终在19世纪被西方工业国超越。 最终,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下,不仅清朝国门被轰开,就连先前积累的白银,也被欧洲列强单方面掠夺而去,数百年的白银积累毁于一旦,令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1384年,朱元璋赐岳父胡美自尽,胡美质问说:“父亲到女婿家看女儿,是再正常不过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