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驻扎在旅顺的12万苏军分批撤离,其装备有偿转让给中国,包括16门Б13

语林娱娱乐 2025-05-22 11:04:23

1955年驻扎在旅顺的12万苏军分批撤离,其装备有偿转让给中国,包括16门Б13型列车炮。解放军以当时中南军区暂编第7团团部54人及海军抽调的部分人员为基础,组建旅顺铁道列车炮兵团团部。1955年5月19日该团被命名为海军海岸炮兵第21团,归旅顺基地领导。21团没有营的编制,团直辖4个炮兵连,番号为第171、172、173和174连,每连70余人,装备1列装甲列车,列车上载有4门炮,从此我军诞生了一个独特的新兵种——中国人民海军铁道列车炮兵。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这种列车炮外表就是一整列钢铁列车,披着装甲,一节节连着火炮和弹药库,像移动的炮台。对于中国军人来说,没见过这种家伙,有人私下里悄悄说“这玩意比电影里看着还大”,也有人头一回钻进车厢,摸着俄文铭牌和厚重的炮身,满脸好奇。 当时,负责接收列车炮的多是从各地调来的骨干兵员。有老陆军、刚转业的铁道兵、还有一批年轻的海军技术兵。他们拿着翻译过的说明书,跟苏军老炮手边比划边学。很多人一边学一边记,“这个拉杆是退壳的,那个把手是装弹的,开火得三人配合”。最难的是全套设备全是俄制,连螺丝钉标准都和国内不一样,零件坏了只能自己琢磨着修。 铁道炮交接仪式很简单,老苏军留下最后一批技术骨干,把要点讲一遍就要走。中国士兵把16门列车炮分成4组,拖进各自的新家。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新装备,更是一项陌生又光荣的任务。 1955年5月,海军下令,把接收来的这些人和装备组成一支新部队,正式命名为海军海岸炮兵第21团,归旅顺基地直接指挥。这个团有个特别之处——没有传统的“营”一级,团部直管4个炮兵连,分别叫171、172、173、174连,每个连配备一列装甲列车,每列载4门130毫米列车炮。 新兵团的大部分骨干来自中南军区暂编第7团团部,有的则是从海军或其他炮兵部队抽调。刚接手时,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别说实战,连平时调车进库、进出防区都要和铁路、港口各种部门打交道。每次演练,全连都得手拉手,背下每个操纵步骤。车长、炮长、弹药手、驾驶员……一节节车厢连着,不光要打炮,还要保证列车随时能走能停,调头调轨都要专人指挥。 这种铁道炮编制和使用方法,在全中国军队体系里是绝无仅有。部队老兵说:“你别看我们是炮兵,实际上白天得像铁路工人,晚上还得当海军侦查员,一有情况就上车,火速奔赴海边阵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列车炮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灵活,哪里需要支援就开到哪里。每次战备演练,炮兵们得日夜巡逻沿线,一边守着列车,一边随时待命。有的老兵说:“那年头,炮车上既是战位,也是炕头,能睡着觉都算福气。” 新兵种带来的不只是新鲜感。很快,形势变化要求这支部队必须上前线实战。1958年,福建前线炮火骤起,厦门、金门对峙进入高潮。第21团接到命令,抽调171连、174连火速南下支援,铁道列车炮直接开到前线,参与金门炮击任务。连队老兵回忆,那年夜里海边炮声隆隆,列车停在闽南铁轨上,每一次开火震得车厢都跟着哆嗦。 1959年,铁道炮兵又与陆军部队协同,对金门敌军阵地发起压制炮击,多次阻止对岸的炮火反击。铁道炮凭借射程远、威力大,在对峙中起到重要威慑作用。一些部队干部说:“那会儿,铁道炮一来,敌人阵地基本都收敛了。” 不过,铁道炮也有自身局限。随着常规岸炮、火箭炮和新型火力装备逐步普及,这种依赖铁路机动、体积庞大的武器越来越难适应现代作战需求。1960年后,21团调归东海舰队,铁道炮开始转型为固定岸炮,原有的装甲列车慢慢退役。1961年,铁道炮车被移交地方铁路,原炮兵连队缩编为独立营,部分兵力被分配到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各地,继续承担海防任务。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体制改革和武器更新,铁道列车炮兵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原来在旅顺、厦门、上海沿线守备的那些铁道炮,也变成了展览馆的静态文物,偶尔能在老兵讲述中听到往昔的轰鸣。 许多年后,再提起中国第一支海军铁道列车炮兵,许多老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那是咱们中国炮兵历史上一个特殊又辉煌的段落,虽然短暂,但没人会忘。” 列车炮不再奔驰铁轨,炮声渐远,可那段时代留下的身影,还留在许多人记忆深处。每个新兵种的诞生,背后都有一代人的坚持和探索。

0 阅读:140
语林娱娱乐

语林娱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