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离开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17年,当看到满头白发的王承书时,子女们抱着她大哭:“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 “不辛苦,辛苦什么,我又不是不回来了,你们看我这不是好好的站在你们面前吗?” 可当问起母亲这些年去哪里了,王承书却一言不发,无论儿女你们怎样询问,王承书都只有两个字“保密”。 看着母亲枯黄的发根,儿女们都明白,母亲说不累肯定是假的,脸上的皱纹和老年斑以及眼角上的皱纹都在告诉儿女们,母亲这些年很累。 究竟是什么样机密的行动,让王承书十几年都不回来家一趟,给家里报个平安,再保密,也不会凭空消失吧? 两弹一星工程在那个年代就是最保密的,别说是自己的儿女,就算是自己的丈夫也不能告诉,哪怕是工作结束,也不能将自己经历的一切说出来,直到度过保密期。 这也是为什么参与两弹一星工程的人那么多,可他们的事迹到近30年才逐渐披露出来,给其他说明消失的那几十万人究竟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样的工作。 王承书家世不凡,家里人要求她做一个窈窕淑女,可她却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数学公式上,对那些小女孩家家的东西一点都不感兴趣,偏爱那些家里人都不懂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学魔怔了。 王承书对此一点都不在乎,她是真正的才女,此生的愿望就是遨游在物理的海洋中,闲暇之时教教学生,以一个女子的身份在燕京大学当老师颇为不容易,同期大部分出名的女子都跟文化有关,跟理科无关。 1941年,为了安心学习,王承书也走上了跟前辈一样的道路,出国汲取更多的知识,国内的知识她已经学到尽头了,想要更进一步,无论是英德法美都可以。 不管英德法美在军事上怎么样,在学术氛围上美国确实更胜一筹,王承书以29岁的年龄来到美国进修,一个大龄女青年来到美国学知识,不免会收到很多质疑,但王承书从来不在乎,对她来讲,除了工作和睡觉吃饭以外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 凭借着这股冲劲,王承书顺利拿到了留校的名额,大多归国科学家在美国都有一定的成就,或是发明专利,或是留在高等院校当教授,或者是跟不少诺奖得主有深入沟通合作,然而当中国发起发展的号角后,他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选择。 回国。 回去的过程比来时麻烦万倍,王承书在无声中等待,把自己的东西全部运回去之后,才找到了回家的路,这次之后,美国的经历,美国的生活再与她无关。 在前往大西北前,王承书就做好了战死在科研场所的准备,为了保密,也为了他们的人身安全。 作为科学界少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没有把性别当作借口,不以身体上的差异做掩饰,尽心尽力的奉献自己的全部。 从中国到苏联,从苏联再到中国,王承书的身体始终充满干劲,她的精神始终活跃,她的斗志始终昂扬,为中国的扩散机发展立下了基础,为中国核武研制打下了基础。 事毕功成后,王承书才拖着腐朽身体回家,对她的工作,她的上级不知道,邻居不知道,儿女不知道,万千大众不知道,唯有大西北的风沙知道,在这里,有一个中年女科学家,昼夜不分的钻研难题。 不求功,不求名,只求新中国的科学发展能够有一个质的飞跃,春蚕到死丝方尽,王承书甘愿当一个蜡烛,也甘愿当一个扑火的飞蛾。 王承书去世后,没有带走任何东西,家中的旧东西,也全部都捐了出去,甚至她的遗体也没有火葬或者土葬,而是捐给了医学机构,让医学人员探索身体的未知,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留下桃李满地。 信息来源:2024-09-27 10:17·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栏目、百度百科——王承书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离开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17年,当看到满头白
幽梦入怀情亦真
2025-05-22 18:37:36
0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