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的张建民先生,曾连用三个反问振聋发聩:“要培养年轻演员,不用《红灯记》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5-22 18:52:34

国家京剧院的张建民先生,曾连用三个反问振聋发聩:“要培养年轻演员,不用《红灯记》用什么?要纪念抗日战争,不用《红灯记》用什么?纪念阿甲、翁偶虹这些老艺术家,不用《红灯记》又用什么?”1986年,耿其昌和李维康夫妇在春晚舞台上表演了样板戏选段,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热议,或许是反对声音过于强烈,这些剧目随后又被禁止,成为了一瞬即逝的演出。更令人费解的是,之后国家京剧院为了纪念阿甲导演从艺60周年而复排的样板戏《红灯记》,竟然也遭到了反对。 其实,《红灯记》的题材本身并无问题,它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这更是无可非议的。更何况,像阿甲老先生这样的艺术家,其代表作就是《红灯记》。在纪念阿甲老先生的时候却刻意回避《红灯记》,这难道不是一种荒唐吗? 样板戏创作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这种艺术形式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文艺方针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为了更好地贯彻文艺革命的路线,样板戏从诞生之初就不断进行着高标准的修改与调整,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在寻求突破与创新。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各地剧团纷纷将这部电影改编成地方戏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沪剧《红灯记》、京剧《革命自由后来人》、昆剧《红灯传》等。1964年,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上,经过重新编排的京剧《红灯记》首次亮相舞台,此后又经过多次修改,最终被确定为首批样板戏之一。 以样板戏《红灯记》为例,创作者们通过李奶奶之口对铁梅说出"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刻意消除了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三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将他们重新定义为同一阶级的群体。随后又通过李玉和对鸠山说的"你是日本的阔大夫,我是中国的穷工人",在民族矛盾之外强化了主题。这种创作手法在当时被视作艺术创新的典范。 在《红色娘子军》的改编过程中,这种主题的强化表现得更为明显。原版电影的剧情主线主要聚焦于吴琼花的个人革命成长历程。而在阶级斗争路线的指导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改编将吴清华(原名吴琼花)与地主南霸天之间的阶级矛盾提升为全剧的核心冲突。 作为该剧主要创作者之一的李承祥曾明确表示:"对于我们创作人员来讲,在党的教育下,更是一个从思想到技巧的提高过程。这是我们体会最深的一点。比如在剧本的主题思想方面,当我们刚开始结构时,过分着眼于琼花个人的家仇和娘子军的独立行动。 在剧本初稿的讨论中,发现了这方面存在的严重缺点,指示我们:不要孤立地去表现琼花和南霸天的个人冤仇,应该从阶级斗争的观点出发,强调阶级的压迫;另一方面,不要将娘子军作为一个完全孤立的部队去描写,应该把它与海南的整个斗争形势和琼崖独立师联系起来,在安排上要加强男红军和人民武装的篇幅。" 在改编过程中,《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被塑造为"旧社会千千万万深受三座大山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典型"。剧中人物洪常青通过吴清华的个人经历向观众发出警示:"吴清华的苦,就是我们的苦;吴清华的恨,就是我们的恨!受压迫的奴隶要翻身,只有拿起枪杆子,跟着伟大领袖毛主席,跟着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才能打出一个新天地,解放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人民!"这样的台词设计,将个人命运与阶级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样板戏创作中"典型化"的艺术手法。 在音乐创作方面,样板戏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模式。传统戏曲的唱腔被重新编排,融入了大量革命歌曲的元素,乐队编制也进行了扩充,加入了西洋管弦乐器。这种"洋为中用"的做法,一方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韵味,另一方面又赋予了作品更强烈的时代气息。在舞台美术方面,样板戏追求写实与写意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又吸收了话剧的写实手法,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舞台美学。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