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谈的滞后性,在这一刻完成闭环。看到美国港口激增的中国货轮,突然就看懂了美国的算盘,中美经贸会谈出人意料的顺利,顺利到不符合我们对美国的一贯认知,如今看来整个逻辑链条完整了。 原来一切都是缓兵之计,90天的缓冲原来是为了补货!前面的中美日内瓦会谈,不吵不闹,甚至还有点和气生财的味道,我心里还纳闷呢,难道美国变性格了?放下身段想搞合作了? 在我们印象中,他们不是一直强硬、霸道、咄咄逼人吗? 直到今天才知道,这是典型的美国式实用主义,你想,美国想和中国对抗没错,但问题是,对抗是有代价的。 他们得让自己老百姓支持才行,老百姓图啥?图便宜,图超市里能随时买到,中国造的日用品。 一旦中美关系真的僵了,那可不光是政府尴尬,老百姓日子也立马难过,物价涨,货架空,社会不稳。 所以,他们先来个“谈判缓和”,90天的缓冲期不是为了啥别的,就是为了补货囤货。 你别看他们嘴上谈合作,心里早打好了算盘,趁着这波“缓和窗口期”,赶紧把中国的货运过来,把超市仓库塞满,等备货差不多了,再来掀牌桌。 这不就是典型的生意人思维吗?表面讲原则,背地里算成本。 这时候再回头看,日内瓦会谈“出人意料的顺利”,不就是一个幌子吗? 说白了,就是留给美国的补货窗口,他们要对抗中国,第一步不是打仗,不是制裁,而是先供应不断,这样他们才能底气十足地继续对抗。 美国人就是这么现实,说穿了,就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打得时候凶,缓的时候也假,他们要的不是真和平,而是节奏的掌控权。 这次妥协不是示弱,而是换个方式进攻,不打没准备的仗,先把“弹药”装满,再翻脸,才叫稳,这不就是他们一贯的套路吗? 我自己的观点是:美国现在的策略更偏向“分阶段对抗”,而不是“全面冷战”。 一边维持必要的供应链,一边继续在关键技术、地缘政治上对冲中国,这和早几年简单粗暴地加关税、拉盟友不一样,现在更有计划,也更讲操作性。 其实,美国不是不想脱钩,而是想脱又脱不干净,一方面打压中国高科技,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中国的完整供应链,这才是目前中美经济关系,最现实也最尴尬的状态。 美国企业想替代,但一算成本、算周期,最后还得接着买中国货,这才有了这波“表面缓和、实则囤货”的窗口操作。 别忘了,近几年,美国试图把制造业搬回国内,搞了不少政策,也烧了不少钱,但进展其实很慢真正能落地、量产、稳定供货的厂子没几个。 所以,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不但没下降,反而因为高端卡脖子、中低端补不上,结构性更复杂了。 那我们应该怎么应对?首先不能把缓和当成转向,这只是对方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其次我们自己也要利用这90天窗口,稳出口、抓订单、优化产业结构,如果我们也把这段时间看成是战略缓冲,那就能对得上节奏。 最后我想说,美国的态度不会一夜变好,只会随着自身需要调整表现,这不是什么转机,而是一个阶段性动作。 那问题来了,美国真的想“缓和”吗,还是只是等备货完成再继续出招?
“美国不需要你,有能耐你去中国啊!”2016年,一名美国专家被军方排挤,他一怒
【3评论】【6点赞】
今年赚很多钱
说的有道理,怎么那么少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