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冯国璋带着一身荣耀,衣锦还乡。当他途经一条偏远小道,向一位形似乞丐的老妇问路时,老妇听到他的声音,猛地抬头,哭骂道:“十年了,你好好睁眼看看我是谁?” 1895年春天,冯国璋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马车在官道上颠簸着,车轮碾过的每一寸土地都让他心潮澎湃。 这些年的经历就像做梦一样。从淮军当兵开始,冯国璋凭着一手好文笔和勤奋好学的劲头,很快就得到了统领刘祺的赏识。1885年进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时,他和段祺瑞一起被称为"武备双秀"。1888年回乡参加科举考试,更是考了个全县第一,连李鸿章都惊叹"武校出文生矣"。 最让他骄傲的,还是刚刚结束的这场甲午战争。虽然大清败了,签了《马关条约》,但冯国璋跟着聂士成在朝鲜摩天岭那一仗打得漂亮。那时候,他编写的《东游纪程》派上了大用场——那本书记录了他花半年时间跋涉几千里,把东北和朝鲜的山川地形都画得清清楚楚。聂士成将军拿着这本书指挥作战,多亏了冯国璋提供的详细地图,才能在复杂地形中和日军周旋。 战场上的硝烟还没散尽,聂士成就把他当成了心腹爱将。前不久,聂将军还推荐他以驻日公使随员的身份去日本考察军事,让他见识了不少洋枪洋炮的厉害。冯国璋在日本待了几个月,抄录了好几大本军事训练的书,回来后聂士成看了直夸好,还把这些"兵书"转交给了正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马车慢慢驶离官道,冯国璋选择走熟悉的乡间小路回家。他不想惊动县里的官员,也不愿意搞那些繁文缛节的迎接仪式。就想悄悄回到村子里,给家人一个惊喜,再去祭拜一下父亲的坟墓,告诉他儿子终于出息了。 黄昏时分,冯国璋让车夫停下来歇息,自己下车透透气。这条小路他走过无数次,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家。路边有几间破败的茅屋,看上去荒废了很久。在其中一间茅屋前,他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蜷缩在墙角,似乎在向路人乞讨。 冯国璋走近那个乞讨的老妇人,心中涌起一阵同情。他从怀里掏出几块银元,正准备施舍给她,顺便问问去西诗经村的路。可当他开口说话的那一刻,老妇人猛地抬起头来,那双浑浊的眼睛里突然闪过一道光芒,紧接着就是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十年了,你好好睁眼看看我是谁?" 冯国璋愣住了,手中的银元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眼前这个满头白发、面容枯槁的老妇人,那双眼睛...那个声音...他觉得心脏快要停止跳动了。"娘...娘?"他的声音颤抖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是你娘啊,我的儿!"老妇人扑上来抓住冯国璋的衣袖,眼泪如断线的珠子一般滚落下来。"十年了,整整十年了,我天天在这条路上等你,盼你回来。你看看我现在的样子,你这个没良心的!" 冯国璋的脑子一片空白。记忆中的母亲王氏,虽然脸上有岁月的痕迹,但身体硬朗,总是穿着干净的布衣,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可眼前这个人,这个叫他儿子的人,瘦得皮包骨头,衣服破烂不堪,头发乱糟糟的像个真正的乞丐。 往事如潮水般涌来。1883年那个秋天,冯国璋在莲池书院读了两年书,实在撑不下去了。家里的钱都花光了,连买书的钱都拿不出来。那天他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母亲王氏坐在炕沿上,一面帮他补衣服,一面掉眼泪。"国璋,咱家是穷了些,但你有本事,早晚能出头的。"她把家里最后的八吊铜钱塞到儿子手里,"拿着,路上买点吃的。" 那时候父亲冯春棠已经病重在床,原本殷实的冯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冯国璋决定去天津投靠叔祖冯晓亭,从军谋生。临走那天,母亲一直送到村口,看着儿子的背影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弯弯曲曲的小路尽头。 后来冯国璋进了淮军,在北洋武备学堂读书,又跟着聂士成南征北战,一步步往上爬。每次有了军饷,他都会托人往家里捎点银子,但这些年来他忙着立功,忙着出人头地,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有时候想起家里,总觉得等自己真正功成名就了再回去不迟,到时候可以风风光光地回乡,让乡亲们都看看冯家出了个有出息的儿子。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十年里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母亲哽咽着告诉他,父亲在他走后第二年就去世了,家里的地都卖了给父亲治病和办丧事。她一个妇道人家,没有儿子在身边,又没有收入来源,日子越过越艰难。房子也卖了,最后只能四处投靠亲戚,可亲戚们也都不富裕,时间长了就嫌弃她是个累赘。 "我就想着你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就在这条路上等着,等着..."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小,"有好心人给我点剩饭剩菜,我就凑合着过一天。冬天的时候,我就在这个破屋子里生堆火,熬到春天..."
1895年,冯国璋带着一身荣耀,衣锦还乡。当他途经一条偏远小道,向一位形似乞丐的
闻史忆今阁
2025-05-23 00:26:35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