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意大利商人伏尼契收购一家旧书店时,发现一本“奇怪的手稿”,一共260页写满了不认识的“神秘字符”,还画满了光怪陆离的插图…… 信源:伏尼契手稿耶鲁大学拜内克珍本图书馆官方档案《手稿研究》期刊2020年刊载的古文书学分析 彼时,他受邀前往位于阿尔巴诺山区的蒙德拉贡别墅,这座昔日贵族的夏宫,已经被转为一座由耶稣会士管理的图书馆兼学校。 伏尼契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并收购一些修道士准备变卖的古籍,以供欧洲收藏家和大学图书馆选购。 在一间略显潮湿的地下室,他被领到一排老旧的橡木书架前。霉味扑鼻而来,尘土飞扬,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一叠叠封皮残破的古书上。 作为一名精明又极具学术情怀的书商,伏尼契极善于从堆积如山的无名手稿中找出有价值的珍品。 他敏锐地注意到了一本封面没有书名、纸张泛黄但保存完好的羊皮纸书籍。那本书厚约两寸,用粗绳装订,封面布满了岁月侵蚀的痕迹,却又透露出一丝神秘的庄重。 他翻开书页,第一眼便被震住了。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文字:流畅的曲线与奇异的符号交错排列,行文整齐有序,仿佛是一种成熟却完全陌生的书写系统。 而更令人瞠目的是书中的插图,那些插画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有些描绘了奇形怪状的植物,根茎交错、花瓣如星辰般繁复; 有些则展示出裸身女子在管道状结构中沐浴,池水流转,四周布满星象符号; 还有些页面似乎是星图,密布着圆形结构和占星图案,类似于中世纪的天文手稿; 而某些则绘有药瓶、植物解剖图以及涂有颜色的神秘图案。 伏尼契凝视着这些文字与图画,仿佛穿越了时间的迷雾。多年的古籍经验告诉他,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与任何拉丁、希腊或阿拉伯手稿都截然不同。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内容神秘,而且文字风格自成体系,看不出任何篡改或涂抹痕迹。仿佛是一整种失落文明的产物。 伏尼契当即决定将其收购,并连同其他一些书籍一同带回了位于伦敦的住所。 回到伦敦后,伏尼契立即开始着手研究。他试图破解那些神秘字符,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向语言学家、文献专家、密码分析师求助。 他把书的每一页仔细地复印、编号,寄往欧洲各地的学者手中,希望有人能解开这本手稿的“语言密码”。 很快,消息传出,引起了一场学术轰动。人们纷纷议论这本“无人能读”的手稿到底是某种失落语言的遗存,还是古代炼金术士的秘本?甚至有人猜测它是外星文明遗落人间的证物。 伏尼契将这本书作为他事业的一部分珍藏,并不断宣传其独特性。由于书中无署名,也无书名,在无法考证真正作者和标题的情况下,学界遂将其称为——《伏尼契手稿》。 在研究过程中,伏尼契发现书中夹有一封用拉丁文书写的信件。这封信署名为“约翰·马尔西”,是一位17世纪布拉格的学者。 他在信中提到,这本书曾属于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鲁道夫是一位喜爱神秘学与炼金术的皇帝,曾花600金币购得此书,认为它出自英国哲学家罗杰·培根之手。 这封信也提到,手稿后来辗转流入耶稣会士之手,并最终收藏于蒙德拉贡别墅的书库。这条线索为手稿的溯源提供了初步线索,但其真正作者依旧成谜。 伏尼契对这本书倾注了巨大心血。他始终相信这不是一场恶作剧,而是某位天才学者隐藏起来的巨大秘密。他数次声称接近破解,却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将手稿带往美国,并继续邀请专家研究。直到1930年他去世,手稿依然无人能读。 此后,它被他的遗孀艾塞莉·伏尼契继承——一位才女,也是一部传奇小说《牛虻》的作者。
1912年,意大利商人伏尼契收购一家旧书店时,发现一本“奇怪的手稿”,一共260
柳烟绕古堤
2025-05-23 10:06:41
0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