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1年,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前,他给儿孙留下了两个无比英明的遗嘱:理好国政,司马家后人一律不准上坟!
这话搁谁听了都得犯嘀咕,要知道那时候讲究"死者为大",别说司马懿这样的开国功臣,就是普通老百姓家里办白事,也得请和尚念经。
可司马懿愣是让儿子们把他跟穷酸老头似的草草埋了,连块像样的墓碑都没立。
要说这里头的门道,还得从三年前那场血流成河的事说起。
那年春天,司马懿趁着曹爽带着小皇帝出城祭祖,带着三千死士把洛阳城给端了。
曹爽这傻小子还当司马懿是病猫呢,听说老家伙起兵造反,吓得腿肚子直打转。
他手下明明有皇帝在手,愣是被司马懿派来的说客忽悠住了,真信了"交权保命"的鬼话。
结果刚回洛阳,司马懿翻脸比翻书还快,把曹家三族千把口子全给砍了,连刚会走路的娃娃都没放过。
这事干得太绝,连司马懿自己都心虚。
他躺在病床上老梦见曹爽那帮人浑身是血地来找他索命,吓得半夜直冒冷汗。
这老头子精着呢,心想:"我活着他们不敢动我,等我死了,保不齐有人要刨我的坟鞭尸。"
这才有了那四条古怪的遗嘱,要穿旧衣裳下葬、不许陪葬值钱物件、不和老婆合葬、儿孙不准扫墓。说白了就是怕人找到他的坟头。
要说司马懿这招真够绝的,他选的首阳山本来就是个荒山头,再这么一折腾,别说外人了,连自家儿孙都找不着坟头在哪。
后来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掌权,还真就老老实实按老爹的吩咐办。
等到司马炎当皇帝追封爷爷时,连个正经陵墓都找不着,只能在山上随便指个地方修个衣冠冢。
不过司马懿留的最重要的嘱咐,还是那句"理好国政"。
这老狐狸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光藏好坟头没用,得让老百姓真心服气。
他儿子司马师掌权后,真就老老实实减免赋税、兴修水利。
老百姓才不管谁当皇帝,能吃饱饭比什么都强。
就这么着,司马家虽然干过弑君的缺德事,还真就坐稳了江山。
要说曹爽也是活该倒霉,当年魏明帝托孤时本来想让自己亲叔叔曹宇辅政,可曹宇这人胆小怕事,死活不肯接这烫手山芋。
这才轮到曹爽这个养子之后上位,曹爽仗着自己是曹操养孙,整天吃喝玩乐,还把自己亲信都安插在要害部门。
他哪知道司马懿早就在暗地里织好了网,就等着他往里头钻。
最讽刺的是,司马懿当年就是趁着曹爽带皇帝祭祖才动的手。
现在轮到自己要死了,自然最怕儿孙们上坟时被人一锅端。
这老头子连死后都防着人,硬是立下规矩不让子孙祭拜。
结果你猜怎么着?他这坟藏得太好,到现在考古学家都没找着具体位置。
不过要说司马懿最狠的,还是对付曹爽那招"灭三族"。
这招最早是秦朝用来对付李斯的,司马懿活学活用,愣是把曹家连根拔起。
当年刑场上血流成河,曹家的七大姑八大姨排着队挨刀,连刚过门的小媳妇都没逃过。
这事搁谁身上都得记仇,难怪司马懿死后要这么藏着掖着。
说来也怪,司马懿虽然干尽缺德事,治国倒是真有本事。
他活着时候搞的屯田制,硬是把常年打仗的北方给养活了。
后来还修了条广槽渠,把淮北的粮食运到洛阳,老百姓能吃饱饭,谁还在意皇位上坐的是姓曹还是姓司马?
这大概就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知道老百姓要的不过是个太平日子。
现在回头看看,司马懿那四条遗嘱还真是未雨绸缪。既防着仇家报复,又逼着子孙勤政爱民。
要说这老头子坏是真坏,可聪明也是真聪明。
要不然怎么别人家篡位顶多撑两代,他司马家愣是开创了个西晋王朝?
就是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到死都活在心虚害怕里,连个安稳觉都睡不成。
大亮
吕后死的时候也说了不要给她上坟,不给外人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