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一位印度桥梁专家看到湖南的陶金桥后,开口嘲笑中国:“中国人造个桥连图纸都拿反了,就这还基建强国?”但很快,他就为自己的无知而道歉。 在湖南邵阳的深山峡谷里,有座被当地人叫做"猪肚桥"的奇特建筑,这座桥没有传统桥梁的桥墩支撑,反而像倒扣的月牙悬挂在山间。 2017年通车时,有位印度桥梁专家现场考察后闹了笑话,他指着桥身直摇头:"中国人造桥连图纸都拿反了,这也能算基建强国?"不过等他仔细研究完结构原理,立刻红着脸道了歉。 这种桥学名叫自锚上承式悬带桥,原理确实和传统桥梁反着来,普通拱桥的桥身向下凹陷,靠桥墩分散压力;而这种桥的钢索向上拱起,桥面直接当承重板用。 打个比方就像晾衣服的竹竿,普通桥是支在地上的晾衣架,这种桥是把竹竿倒着吊起来当支架,别看造型古怪,实际上省材料又结实,特别适合地形复杂的山区。 说起这种桥的来历,得提到个叫林同炎的福建人,他14岁考上唐山交通大学,跟着桥梁泰斗茅以升学习。 后来去美国留学,毕业论文刚写完就被建筑界抢着要,1954年他在美国开了家设计公司,专门研究稀奇古怪的桥梁结构。 白令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的跨海大桥方案,都是他带着团队鼓捣出来的。 1972年林同炎在哥斯达黎加搞了座科罗拉多桥,就是陶金桥的老祖宗,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倒扣的桥型会在中国山区派上大用场。 湖南洞口县的陶金村四面环山,老百姓运山货得绕二十多里山路,早年间政府也想修桥,可往谷底一看就犯愁,两边山崖跟刀削似的直上直下,中间峡谷深得能藏下十层楼。 普通桥墩根本立不住,刚打地基就得被山洪冲走。 设计团队在林同炎的理论基础上琢磨出新办法:两头山体凿出猫洞,洞里打横洞当锚点,用钢索把整座桥"兜"住。 这招就像在石头山里埋了俩大秤砣,靠整座山的重量拽着钢索,施工时更绝,工人们先在半空拉钢索当脚手架,桥面混凝土直接浇在钢索上。 等混凝土干了,钢索和桥面就长成整体,省了搭支架的麻烦。 建桥那会儿闹过不少笑话,附近村民头回见钢索悬空的桥架子,都说像蜘蛛精结的网。 有老大爷蹲工地边看热闹,逢人就念叨:"这桥要是能成,我把家里腊肉全捐了。"结果桥建成那天,他真扛着半扇猪后腿来道喜。 现在桥头还立着块功德碑,刻着当年捐腊肉的村民名单。 要说技术难点,主要在钢索的绷紧程度,工程师们带着激光测距仪天天蹲现场,钢索每收紧一毫米都得算半天。 有回调试时突降暴雨,钢索被山风吹得直晃悠,吓得项目经理三天没合眼,最后还是老石匠出了主意,在悬崖边上凿排水沟,才保住施工安全。 新桥通车后,山里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以前卖毛竹得雇人扛下山,现在卡车能直接开到林场。 有个做竹编的老汉算过账:过去运货成本占利润七成,现在降到了两成,他家作坊从三口人小打小闹,到现在雇着二十多个工人,去年还在县城买了商品房。 那位印度专家闹笑话的事,后来成了工程界的经典案例,他道歉时说自己在书本上没见过这种结构,以为中国人胡来。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林同炎就发表过相关论文,还被收录进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教材,现在全球有三十多座同类桥梁,光中国就占了二十座。 如今的陶金桥成了网红景点,每逢节假日挤满拍照的游客,桥头开了七八家农家乐,招牌菜是腊肉炒野山菌。 有家民宿老板脑筋活,把空房间改成"桥梁博物馆",墙上挂满施工老照片,生意好得提前半个月都订不上房。 当地交通局统计,这座桥每年带动的旅游收入超过3000万元,相当于过去全县三年的财政收入。 要说这桥还有什么遗憾,就是当年设计寿命只有50年,现在养护工人每月检查两次钢索,山体里的锚洞装了传感器,数据实时传回县城监控中心。 去年桥面铺了新型沥青,据说能抗零下20度严寒,负责养护的老李常说:"这桥跟自家孩子似的,得精心伺候着。啥时候科技进步了,说不定还能给它续命呢。" (信息来源:湖南省交通运输厅《邵阳地区桥梁建设白皮书》;美国土木工程学会1973年年报)
待了两年还是跑了,湖南娄底小哥也算是高大威猛,在国内就是找不到一个老婆,花25万
【184评论】【8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