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王耀武被俘虏后,被送到陈毅面前。陈毅见到他后,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你家里,为什么藏了两台拖拉机?” 这一问,令在场者诧异,王耀武却微微一愣,旋即苦笑道:“那是我自己掏钱买的。打了这么多年仗,早就想回乡种地,务个农,过点太平日子。” 这一幕,成了后来流传甚广的典故,也成为了解王耀武这位将军个性与归宿的钥匙。 但若把王耀武简单视作一个“怀抱田园梦”的将军,未免失之片面。 他的军事才能,尤其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同样值得书写。 王耀武出生于山东泰安一个贫苦农家,自幼干过农活,尝过饥寒。 他勤奋好学,性格果决,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是很多抗日将领的校友。 因表现出色,深受蒋介石赏识,日后成为嫡系部队中的骨干。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耀武时任国民革命军第51师师长,属74军编制,是蒋系“中央军”中训练最精良的一支部队。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他率部参与万家岭战役,在江西九江附近对日作战。 万家岭之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罕见的大胜之一,王耀武虽非主力指挥,但第51师作为辅助部队参与其中,协同作战,表现不俗。 1939年起,王耀武升任第74军军长,镇守华中战区。 他严于治军,重视部队训练,是国民党军中少有的以“纪律严整”著称的将领。 在抗战后期,他的部队多次与日军在安徽、河南一带对峙,虽难言大捷,但稳定了战线,守住了阵地。 总的来说,王耀武在抗战中的功绩虽不如一些前线名将那般辉煌,但他确实是个履行军职、恪守本分、战斗在抗日前线的正规将领。 他的部队训练良好,不少人曾评价:“王耀武的兵,是能打的。” 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迅速恶化,解放战争爆发。 王耀武被委以重任,升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驻守山东,成为国军在华东的支柱。 可这并非他的初衷,实际上,他多次向蒋介石表达辞职之意,意图归乡务农。 “我从小是农民出身,干了这么多年兵,本想打完这场仗,就不再管事了,买了拖拉机,就是图个以后在老家能自个儿种点地。” 这并非空言,他在济南的住所极为简朴,解放军进城后查抄时,未发现任何金银细软,只有那两台进口美制“卡特彼勒”拖拉机,静静停在仓房里。 对一个身居高位的将军来说,这是极不寻常的“财产”。 这两台拖拉机既是他退隐计划的实体,也是他未竟之志的见证。 王耀武被俘后并未遭到严惩,而是被送往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他很快表现出超出预期的适应力:不摆架子,肯动手、愿学习。 他还主动提出在农场中发挥所长,亲自开拖拉机、带人修地整田。 他不仅动手劳动,还指导他人如何驾驶农机,怎样提高产量。 在那个连拖拉机都算稀罕物的年代,他显得格外“先进”。 由于其抗战表现尚可、未犯下屠杀百姓等恶行,加之改造态度积极,王耀武成为首批被特赦的战犯之一。 出狱后,他并未逃避现实,也没有逃往海外,而是留在北京,从事文史资料整理工作,协助编辑抗战回忆录、军事文献,为共和国史料建设出力。 在那个“将军改行做文史”的年代,他是一位转型成功的代表人物。 王耀武的晚年生活朴素宁静,他从未再穿军装,也极少提起过去的荣光。 别人问起那两台拖拉机时,他笑道。 “我准备了种地的工具,却没种成地。现在能安安稳稳读书写字,也算圆满了。” 他曾是一名将军,也曾是一位农民,更是一位顺应时代潮流,转身走入和平年代的旧人。 他的“拖拉机典故”,不是笑谈,而是那代人的另一种遗憾与希望。 参考资料 抗日名将王耀武. 中国侨网.
1948年王耀武被俘虏后,被送到陈毅面前。陈毅见到他后,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你家
牧童的娱论
2025-05-23 18:23:00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