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存勖各种大败契丹,宋朝就不行了? 公元1004年,一座名为澶州的北宋边城外,两国军队对峙。北宋真宗赵恒与辽国萧太后最终在此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宋朝同意每年向辽国进贡银绢,从此两国维持了百年和平。这一幕,与不到百年前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若时光倒流至917年的幽州城外,我们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战场画面。当时,李存勖的后唐正与后梁交战,幽州防御空虚。辽主耶律阿保机率五十万大军南下,将幽州团团围住。李存勖分身乏术,派遣李嗣源率领一支偏师北上解围。 李嗣源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不能硬碰硬。"契丹人狡猾,肯定会围城打援。"他判断道。于是他命令晋军不走大路,而是沿着山脉行军,避开辽军主力,遇敌则据险而守。 果然,辽军多次来袭,但都被击退。当晋军抵达幽州附近,辽军几乎将晋军打崩溃,但李嗣源身先士卒,亲率精骑迎敌,带动全军士气。虽然一战胜利,但辽军人多势众,很快再次来袭。 李嗣源另辟蹊径,命每个士兵砍伐树枝,迅速构筑鹿角防御工事。当辽军骑兵冲锋时,晋军以强弩齐射,将辽军射得落荒而逃。两战两败,耶律阿保机大怒,调集全部兵力决战。 在决战中,李嗣源再出奇招。他不走常规,反而以骑兵作诱饵吸引辽军注意,同时派步兵绕到后方切断辽军退路。辽军不以为然,认为步兵不可能威胁到自己的退路,结果大意失荒,军心溃散,被晋军击败。 五年后,辽军再次南下围攻定州。众将劝李存勖先回太原休整,但他却说:"如果所有人都认为我要回太原休整,那契丹人肯定也能猜到。"于是他赌了一把,连夜率军北上。辽军正散布在定州附近劫掠,没料到晋军会来得这么快,更没想到李存勖会亲自率军。当晋军主力突然出现,辽军措手不及,溃败而逃。 然而契丹并非一成不变的弱小部落。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平太后借故诛杀了太多的契丹酋长,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划给了契丹,大大增强了契丹的实力。到了947年,辽太宗时代,契丹人建立了封建国家"辽国",比宋朝早了至少13年。等到辽景宗时代,辽国国力达到鼎盛,此时的辽国已经不是李存勖时代那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而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强大帝国。 当宋太宗带着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北伐时,面对的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对手。 李存勖临终前,曾有人问他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传说他提起那著名的"三矢遗恨"故事:他父亲李克用临死前给了他三支箭,代表三个仇人——后梁朱温、桀燕刘仁恭以及契丹人。这份遗愿,李存勖一一完成,特别是对契丹的战役,他几乎场场胜利。 李存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手下的沙陀骑兵团。这支武装力量源自胡人,曾长期生活在唐朝北疆,骁勇善战。在唐末动荡时期,这支军队堪称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谁拥有他们,谁就有统一中国的可能。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曾靠这支军队击败了黄巢起义。在李存勖手中,沙陀骑兵团达到了战斗力的巅峰。 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在于,李存勖最终没有逃脱五代皇帝的宿命,死于兵变。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北宋时期,军事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989年,辽国战神耶律休哥率三万铁骑越过白沟河,进入北宋地盘。宋太宗下令李继隆领兵万余人前往阻截。耶律休哥听说是李继隆来了,极为兴奋,立刻下令转向。就在这时,一支千余人的宋军小部队由尹继伦带领,刚好巡逻到此。耶律休哥目中无人,甚至没看这小股宋军一眼就擦身而过。 尹继伦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决定给辽军一个教训。当晚,辽军在距离李继隆四五里的地方安营。第二天凌晨,尹继伦突然发动偷袭。辽军毫无防备,耶律休哥正准备吃饭,连武器都来不及拿,只能用切肉的小刀应战。眼看不敌,他只得仓皇逃跑,屁股还被砍了一刀。李继隆见状,及时下令冲锋,宋军杀入辽营,造成辽军两万人伤亡。此役后,辽军六年不敢南下。 虽然宋军在防御战中也有亮眼表现,但为什么整体上宋辽对战的局面不如后唐时期呢?根本原因在于宋朝军事制度的变革。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忧虑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历史重演,实行了严重的重文轻武政策。宋太宗赵光义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他是个政治权谋高手,但在军事上却是个"弱智"。 宋太宗的北伐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微操"指挥风格。他对前线将领极不信任,喜欢亲自过问战场细节,却又不懂军事。即使是卫青或李靖这样的名将,在这样的皇帝手下也难有作为。 1001年的"遂城羊山之战"证明了宋军并非没有战斗力。这场战役中,宋军歼灭了两万辽军和十五名高级官员,辽国精锐铁林军几乎全军覆没。这也是为什么萧太后在景德之役中,虽然辽军表面势如破竹,但心里却十分忐忑,担心宋军反击时自己的军队可能回不去。 最终,宋辽达成了澶渊之盟,北宋每年向辽国进贡银绢。这不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反映了两个时代的制度差异:一边是以沙陀骑兵为核心、英雄主导的后唐;另一边是重文轻武、制度僵化的北宋。
为什么李存勖各种大败契丹,宋朝就不行了? 公元1004年,一座名为澶州的北宋边
熹然说历史
2025-05-23 22:31:28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