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3年前抛妻弃子的父亲,中风瘫痪后竟要求月薪仅3000元的儿子每月支付5000元赡养费,并每周照料三天。儿子拒绝后,调解员居然力挺父亲,引发公众对“孝道”与道德绑架的广泛讨论。 小军放下电话,眼神空洞地望向窗外。十三年来第一次收到关于父亲的消息,却是如此令人措手不及。"你父亲中风瘫痪了,住在你叔叔家,你得来看看。"电话那头陌生的声音平静地传达着这个消息,仿佛只是在谈论天气。 2025年春天的一个周二,小军站在叔叔家门前,手指悬在门铃上犹豫不决。十三年前的那个夏天,父亲摔门而去的画面依然清晰。那时他才十岁,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再也不回来了,为什么连一个电话也不打来。后来母亲含着泪告诉他:"我们离婚了,你跟我生活。"从那以后,小军的生活里再没有父亲这个角色出现。 "小军,你终于来了。"叔叔开门时的表情并不是期待已久的喜悦,而是一种压抑的急切。小军走进屋内,在客厅的沙发上,看到了那个瘫痪在床的陌生人——他的父亲。旁边还坐着姑姑和一位自称是调解员的中年男子。 "爸。"小军轻声唤道,心中却没有任何波澜。十三年的缺席,让这个称呼变得如此生疏。 "你来了就好。"父亲艰难地开口,"我现在这样了,需要你尽一下做儿子的责任。每个月给我5000块钱的赡养费,再每周来照顾我三天。" 小军愣住了。月薪3000元的他刚毕业一年,租住在城郊的小房子里,每月省吃俭用才能勉强维持生活,哪来的能力支付超过自己收入的赡养费?至于每周三天的照料时间,对于朝九晚十工作的他来说更是天方夜谭。 "我不能接受这个要求。"小军直言,"我现在刚工作,工资只有3000元,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再说,父亲,你离婚后这十三年,从来没有支付过一分钱抚养费,连一个电话都没打过..." 话还没说完,调解员就打断了他:"不能说看一眼就走了,没有小军这样做儿子的。就这一点而言,我就要批评你。不管过去如何,他毕竟是你父亲。" 叔叔站起身,语气严厉:"这是你的义务,法律规定的!不管你有没有能力,都必须要拿出5000块钱。要是没有能力就找家里要,或者晚上去兼职。" "我可以尽我能力范围内的责任,但每月5000元和每周三天照顾,对我来说确实力不能及。"小军试图解释自己的实际困难,"我刚步入社会,没有房子,每天工作时间很长,如果再去兼职,我可能会先倒下。" 调解员皱起眉头,仿佛小军说了什么不可理喻的话:"那你准备怎么尽到你的能力?"这位本应公正的第三方,此刻却明显站在了叔叔一边。 "实话告诉你吧,"叔叔放下茶杯,声音里带着不耐烦,"你父亲住院的费用都是我出的,现在他住在我家,每天还有各种花销。你以为我不累吗?"原来,在看似关心兄弟的表象下,隐藏的是经济负担带来的焦虑和不满。 2025年4月的通货膨胀率已达3.8%,普通家庭的医疗负担越发沉重。据卫生部最新数据,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平均每月医疗支出已超过2500元,而像小军父亲这样需要长期护理的患者,花费往往是这个数字的两到三倍。 "你还年轻,不必攒钱,晚上完全可以去兼职。实在不行就去借钱,总之每个月必须拿出5000块钱来。"叔叔的语气不容置疑,仿佛在谈论一笔必须履行的交易,而非亲情。 姑姑在一旁补充道:"我们照顾你父亲是在帮你,你应该懂得感恩。"这句话彻底暴露了亲情的异化——照顾生病的兄弟竟然成了对侄子的恩惠,而非出于亲情的自然选择。 小军沉默片刻,想起十三年前那个夏天,父亲离家前最后一次看他的眼神——那里面没有不舍,只有逃离的迫切。那时的父亲欠下了一屁股赌债,抛下妻儿逃之夭夭。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供他上学,从未向任何人抱怨过生活的艰辛。 "我不能向我妈要钱。"小军坚定地说,"她和父亲已经离婚,没有义务为他花一分钱。这对她不公平。" 这句话犹如导火索,姑姑立刻炸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照顾你爸是帮你的忙!如果我们不管,警察会把他直接送到你家去!" 威胁的话语赤裸裸地摆在桌面上。小军这才明白,所谓的调解不过是一场逼他就范的战略。在这个房间里,没有人关心他的实际困难,没有人在意他的生活压力,他们只看到一个可以分担经济负担的提款机。 "如果你们认为我有法律义务却不履行,可以去法院申诉。"小军最终说出了这句话,平静中带着决绝。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地板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四边形,仿佛给这场闹剧画上了一个界限。金钱最终打败了亲情,而法律成了最后的裁决者。
5年前,两人决定私奔,谁知前男友失约。得知前男友已经去世后,女孩携现任男友前去祭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