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刚生下儿子却不想养,深夜把孩子送到刚失去孩子的穷农家:“这娃你们要不要?”那户人家激动得像捡到宝,忙不迭地说:“要!当然要!”谁能想到,40年后,这男孩却让养父泪流满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1979年,内蒙古武川县西乌兰不浪乡的夜晚,董栋小打开土坯房门,看到同村张姓夫妇抱着一个男婴站在门口,张姓夫妇说家里孩子太多养不起,想把刚出生的男孩送给刚失去两个儿子的董栋小。 董栋小当时46岁,妻子改嫁,家中只有老母亲,生活艰难却接下了这个孩子,他给孩子取名董永在,户口本上按下红手印,正式成为父子。 村里人觉得董栋小疯了,自己都吃不上饭还要养个孩子,董栋小却下定决心,把家里留着过冬的粮食卖了换钱给永在买奶粉,他还卖了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母鸡,凑钱给永在买衣服。 为了让永在吃上奶,董栋小每三天走三十里路到表侄女家取奶,他背着空奶瓶翻过两道山梁,脚上的布鞋磨穿了好几双。 永在七个月大时,董栋小在公社砖窑找到一份搬砖的工作,他每天早上揣着两个窝头去干活,中午就着凉水吃干粮,为了省下饭票,董栋小把自己的饭换成白面给永在吃,晚上收工后,他还要去生产队羊圈挤半瓢羊奶给永在喝。 有一次下大雨,董栋小脱下衣服包着奶罐跑回家,生怕奶洒了,第二天他发高烧,躺在炕上还紧紧抱着没洒的羊奶。 永在六岁时,董栋小带着攒下的粮票去乡里小学给孩子报名,小学校长看永在衣服破旧但干净,免了他的学杂费。 永在写作业很节约,本子正面写完翻过来写背面,铅笔用到短得捏不住,他就绑在木棍上接着写,董栋小在供销社扛了三天麻包,换来十本新本子和五支铅笔,这件事后来被县里报纸写成报道,讲的是父子俩求学的故事。 永在上初中时,每天要走十二里山路去学校,有一年冬天大雪封山,董栋小天不亮就铲雪给永在开路,他从家门口清出一条小路,一直通到村口。 永在拿回全区数学竞赛奖状时,董栋小把奖状贴在堂屋墙上,他逢人就说永在聪明,脑子好使,其实他自己连名字都写不好。 高考放榜那天,乡里邮递员送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永在却躲在厨房抹泪,因为他偷偷填了军校志愿想省学费。 董栋小听说后,抽了一晚上烟,走了二十里路到县里问情况,他回来时脚底磨出血泡,却笑着说部队也想要永在这样的好苗子。 永在军营里表现很好,新兵考核全优,第二年考上军校,他后来又考上国防大学博士,职业道路越走越宽,每次永在升职的消息传回村里,董栋小都去老伴坟前念三遍。 2011年,永在晋升上校,特意请假回村给养父看新军装,董栋小摸着肩章,想起三十多年前那个雨夜护奶的自己。 如今董栋小住在天津干休所,永在给他安排了朝阳的房间,永在开会时,董栋小就坐在走廊上看报纸,等儿子一起吃饭。 食堂里,永在总会多要一份炖得软烂的菜给父亲吃,永在出差时,行李箱里总带着父亲的血压仪和常用药,干休所的同事常看到永在一手挽着父亲,一手拿着文件,有一次领导来视察,看到这幕说永在带着父亲就像带着定心丸。 父子俩的故事传开后,很多人被他们的感情感动,干休所的同事说,看到董栋小和永在就觉得生活很有希望,这样的故事让人看到,普通人也能用坚持和爱创造奇迹,一个父亲的付出和一个儿子的回报,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信源:中国青年报——带着养父读书、工作,这位上校的故事令人动容
山西一对夫妻,生了11胎全是女儿,固执的夫妻二人在1996年生下了第12胎,没想
【6评论】【8点赞】
hanz
暖
武林
感人肺腑,好人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