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女知青吴献忠被推荐上北大。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北大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光明的未来。然而吴献忠的决定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拒绝了这次机会,并坚定地表示自己要扎根在农村一辈子。 1970年春天,黑山县耿村的村委会办公室里气氛格外热烈。几个村干部围着一张破旧的木桌子,桌上摆着一份珍贵得不得了的文件——北京大学的招生名额分配通知。这在那个年代,简直比金子还要珍贵。 "这个名额,非小吴莫属!"村支书老李激动得拍着桌子,"咱们村里,除了她还有谁配得上北京大学?"其他几个村干部连连点头,都觉得这事儿板上钉钉。毕竟,吴献忠这个从抚顺来的知青姑娘,这两年在村里的表现有目共睹。 可当吴献忠被叫到办公室,看到那份已经填好大半的申请表时,她却沉默了。村干部们眼巴巴地等着她签字,可这个平时说话爽快的姑娘,这会儿却一声不吭地盯着那张纸,好半天才抬起头来。 "我不走。"三个字,轻得像羽毛,却重得像泰山。 村干部们都愣住了。老李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一遍:"小吴,你说啥?" "我说,我不走。"吴献忠的声音更加坚定了,"我要扎根在农村,一辈子都不走。" 这话一出,办公室里静得连针掉地上都能听见。谁都想不到,这个看起来文文静静的城里姑娘,竟然会拒绝北京大学这样的好机会。 要知道,时间倒回到一年多前,1968年9月28日那天,18岁的吴献忠刚从抚顺来到耿村时,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的她,虽然响应号召下乡,但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忐忑的。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姑娘,从小被父母宠着,学习成绩好,还能歌善舞,突然要到农村干农活,说不紧张是假的。 可真正到了农村,吴献忠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别的知青还在适应农村生活的时候,她已经一头扎进了田地里。干起农活来,她比男人还拼命,插秧、割麦、挑粪,什么活都抢着干。村里人都说,这城里来的姑娘,真是实诚得没话说。 吴献忠拒绝北大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整个黑山县,接着又传到了锦州,再后来竟然传遍了全国。各种报纸都开始刊登关于她的报道,她的名字和邢燕子、侯隽一起,成了那个年代知青的响亮招牌。 这个变化来得太快,快得连吴献忠自己都有些措手不及。本来只是想踏踏实实在农村干活的她,突然成了全国闻名的知青典型。各地都邀请她去做报告,耿村的村民们也对她刮目相看,很快她就被推举为村里的干部一把手。最让她激动的是,她还有机会去北京,见到了当时的最高领袖。 可命运这东西,总是爱和人开玩笑。就在吴献忠风头正劲的时候,村里又来了几个清华北大的招生名额。村干部们第一时间又想到了她,甚至连申请表都给她准备好了,只等她签个字就行。 那天下午,村支书老李拿着表格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吴献忠:"小吴,这回是清华和北大,你总该考虑考虑了吧?" 吴献忠停下手里的活,看了看那张熟悉的申请表,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老李叔,我的想法还是没变。我说过要扎根农村,就不会食言。" 老李急了:"姑娘,机会难得,这可是清华北大!" "正因为难得,才应该让给更需要的人。"吴献忠说完,又埋头干起了活。 这一次的拒绝,让她的名声更响了。可谁都没想到,正是这份名气,给她带来了灭顶之灾。 1976年的一次报告会上,吴献忠像往常一样分享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这一次,她说话太直了,对当时的一些时政问题发表了看法。原本只是真心实意的想法,却被一些有心人添油加醋,上纲上线。很快,批斗会就开始了,吴献忠从众人敬仰的典型,一下子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1981年,吴献忠终于被无罪释放。可三年的牢狱生活,已经把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姑娘折磨得骨瘦如柴,身心俱疲。更让人心疼的是,她失去了最亲的人,也失去了最爱的人。 家人劝她别再回农村了,在城里找个安稳工作过日子算了。可吴献忠还是那句话:"我说过要扎根农村,就不会变。" 回到锦州农村后,有关部门照顾她,安排她到农科所当了一名农工。吴献忠特别高兴,因为这样她就能继续和这片土地打交道了。她干得很卖力,领导和同事们都夸她是个实在人。 这时候,年近三十的吴献忠遇到了第二段感情。对方是黑山县的一个农村青年,人很老实,也很会写情书。几十封滚烫的情书,把吴献忠的心给打动了,两人很快就结了婚。 可结婚后才发现,两个人的想法差得太远。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吵得不可开交,有时候甚至还动手。吴献忠心里苦得很,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独自带着儿子过日子。
1970年,女知青吴献忠被推荐上北大。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北大就意味着一
生而宅命
2025-05-24 17:24: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