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冬天,一个汉奸带着300多个日军进山搜寻抗联。哪知第二天,汉奸独自回村,告诉大伙儿赶快去山上铲雪雕
村庄里的百姓在这样一个冰冷的早晨,突然感受到了比寒风更刺骨的恐惧。一大早,300多名日本兵闯进了村子,步伐整齐,脸上透出残忍的笑意。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来者不善,目的是搜寻隐藏在这片雪地深处的抗联部队。面对日军的咄咄逼人,村民们个个沉默不语,但内心的抗拒如同那厚厚的积雪般顽固不化。
“我们知道你们藏着抗联的线索,不说出来就别想活命!”一个日军军官用生硬的汉语威胁道,他的手指在扳动枪机,眼神中透出杀气。村民们面面相觑,没人愿意出卖那些为了抗日奋战的战士。正当局面僵持不下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
“太君,我知道抗联在哪儿。”人群中,一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挤了出来,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仿佛是在逢迎这帮占领者。村民们震惊地看着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个男人叫黄有,是村里的地主。平日里,黄有是一个让人又敬又怕的人物。他虽是地主,但与普通的地主形象大相径庭。黄有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他并不安于享乐的生活。成年后,他放弃了继承家产的安稳生活,反而跑到汤原县,靠着自己的打拼,成为了拥有5000亩良田的地主。
黄有的口碑却与一般的地主不同。他宽厚仁慈,在遇到灾年时会主动减租,甚至帮助那些遭遇困苦的佃户。村民们虽然嘴上叫他“黄地主”,但私下里更愿意称他为“黄善人”。就是这样一个黄善人,此时却站在了日军面前,仿佛在主动出卖抗联。
“黄有,你……”几个了解内情的村民想阻止他,但却被他一个眼神制止了。黄有对日军官员鞠躬,说道:“太君,我愿意为你们带路。”
日军军官看着黄有,眼中闪过一丝疑虑,但转念一想,这不过是个地主,胆小怕事,何况自己手里还有300多名士兵,何惧之有。他随即答应了黄有的提议,命令士兵们跟随黄有上山寻找抗联的踪迹。
黄有带着300多名日军,踏上了进山的路途。北风呼啸,雪花如刀片般割在脸上,但日军们依旧紧跟其后。他们一路上在雪地里做标记,以防迷路。黄有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小动作,他只是在前头带路,步伐坚定,仿佛真的知道抗联的藏身之处。
黄有的心里却在打着自己的算盘。他不是在出卖抗联,他是在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对地形的熟悉度,为抗联争取时间,也为村民们保全性命。他知道,越往深山走,路越难行,天气越恶劣,而日军对于这片地形毫无了解。黄有决定冒险一搏,他要利用这片恶劣的环境,将日军引入死亡之地。
傍晚时分,他们来到了一个叫“死亡山谷”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当地人中是一个禁忌,因其地势险峻且多有暴风雪侵袭,几乎没人敢在此久留。黄有装作不经意地说:“太君,前面就是抗联的营地了,我们需要绕过这个山谷才能到达。”
日军军官虽然对黄有的话有些怀疑,但一路上毫无发现,也只能选择相信他。他命令士兵们在山谷边缘安营扎寨,准备次日一早继续追击。黄有看着日军在寒风中搭起帐篷,内心暗暗松了一口气。他知道,接下来只需等待自然的惩罚。
夜深了,山谷中寒风愈加猛烈,日军士兵们开始感受到北方冬天的恐怖,逐渐失去温度的四肢变得僵硬无力。黄有趁着夜色,悄悄地溜出了营地,开始了他回村的漫长旅途。
漫天的雪花让人难以辨认方向,但黄有凭借多年的生活经验,艰难地一步步挪回村子。一路上,他的脚步越来越沉重,身上的伤口因长时间的行走和寒冷开始化脓。他知道,自己可能无法再见到明天的太阳,但他也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
第二天,村民们还未从昨日的惊恐中完全恢复,便看到黄有满身是伤地跌入村口。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对围过来的村民说了一句:“去……去山上……铲雪雕……”说完,便晕倒在地。
几天后,抗联战士们在巡逻中发现了那300多名日军,他们被冻死在山谷中,身躯早已僵硬,变成了一个个冰雕般的存在。抗联得知消息后,多方打听,才知道是黄有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这帮凶残的日军引入绝境。
黄有的身体因受伤过重,最终未能熬过这个寒冬。他的牺牲让抗联和村民们免于一场大劫难,他们或许默默无闻,但他们的故事值得被代代相传,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所说:“风雪中,有人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