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对四川绵阳报恩寺的精彩总结来了: 四川自古以来是富庶之地,只要人们能够从事生产,经过一段时间后,四川的民力、物力和财力完全能够支撑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 从明朝至今,已有600余载。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许多事物都已消逝,万千宫阙化作灰土,旧的故事也渐渐离我们远去。然而,直到现在,这些建筑仍然高大恢宏。这其中有几个原因:首先,建筑用材精良,大量使用了楠木,尤其是金丝楠木,这既说明了明朝皇帝对这里的重视,也从侧面印证了四川自古以来雄厚的财力。 其次,古代工匠的智慧令人叹服。正如老师所说,风雨连廊的柱子设计有斜角,虽然看不到明显的三角形,但三角形的稳定性已在心中显现。再看这些柱子,它们向内部倾斜,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 你看这些竹子的倾斜非常明显,尤其是边上这两根柱子,大家能清楚地看到外部的柱子以倾斜之势向中间合拢。这样的设计让中间的亭子非常稳固。众所周知,历史上这里经历过多次大地震,甚至后来修正后发现地震级别超过八级。八级地震意味着什么?即便是现代用钢筋水泥建造的楼房,也不一定能承受得住。然而,600多年前的古建筑,木质结构,没有钉子,没有钢筋,反而能够承受住,一直保存到现在。 这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和膜拜古人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从一些书籍和文章中常常会思考,我们是否低估了古人的技巧、能力、智慧、经验和判断。很有可能是这样,而且一定是这样。我们总觉得更新的东西代表了更高超的智慧,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你看明代的木构建筑,600多年过去了,依然如此完整。当时的设计者就能想到将柱子倾斜建造,而现在谁会这样做呢? 从第二点来看,中国人对于建筑构造的智慧确实令人叹服。然而,大家需要明白,这些建筑师必定是毕生专注于这一事业。正如老师刚才提到的壁画师,他们一生能完成几幅传世佳作,便足以青史留名,死而无憾了。为什么会有如此专业的技术?这源于技术的传承,源于一代代人的相互传授与学习,最终形成了一个高级的社会分工体系。 当一个社会出现大量非农业人口时,才意味着这个社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因为有人可以仰望星空,有人可以醉心于建筑设计,有人可以精通音律,有人可以练就书法挥毫泼墨,有人可以吟诗作赋,抚琴弹曲。因此,一个社会的分工其实就在这里。 一个成熟的文明在于它能够同时拥有多种不同的观念,并且能够共存而不互相矛盾。我们走过全国许多地方,深刻体会到这种多元共存的现象。在四川,羌族、藏族、汉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和谐共处,彼此交融却互不冲突。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明。 在这些文明的基础上,衍生出许多令我们至今引以为豪的非农业人口和手工艺创作者。蜀汉文化的文脉不断传承,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见证着这片土地的繁荣。每到一个地方,镜头前的朋友们或许比我们感触更深,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我们都认为,这种多元共存的文明非常有意义。 如果有机会来到这里,你一定会感受到这种和谐而饱满的审美。我们珍视这些建筑,视之为真正的瑰宝。它们不仅得以留存,更成为我们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宇辉对四川绵阳报恩寺的精彩总结来了: 四川自古以来是富庶之地,只要人们能够从事
飘渺思绪散
2025-05-25 15:51:4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