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将军、元帅们是如何扛住心理压力的? 1943年3月的哈尔科夫郊外,德军的临时指挥列车在夜色中静静停靠。车厢外面,苏德两军的炮火如雷鸣般轰响,橘红色的火光不时照亮漆黑的天空。然而在这节摇摇晃晃的火车车厢里,德国陆军元帅曼施坦因却在专心致志地打着扑克牌。 "这张红桃K应该归我!"一名参谋激动地拍着桌子,声音几乎盖过了远处的炮声。曼施坦因眯着眼睛,手中紧握着一把牌,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这位被誉为德军最杰出的战术大师,此刻完全沉浸在这场通宵牌局中,仿佛外面正在进行的生死搏杀与他无关。 牌桌上烟雾缭绕,几个军官围坐一圈,谁也不肯让步。曼施坦因对打牌的痴迷程度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即便是在最激烈的战斗期间,他也要拉着参谋们彻夜不眠地打牌。这不是什么军事会议,也不是战术讨论,就是纯粹的娱乐消遣。对于这位需要指挥几十万大军的元帅来说,扑克牌成了他释放巨大心理压力的唯一出口。 时间倒回到两个月前的1943年1月,斯大林格勒刚刚陷落,德军在东线战场上节节败退。曼施坦因临危受命,要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重新夺回哈尔科夫。这场战役的成败关系到整个南方集团军群的生死存亡,几十万德军官兵的命运全压在他一个人的肩膀上。 指挥大兵团作战究竟有多难?普通人组织一场学校活动都要焦头烂额,更别说指挥几十万人进行生死搏杀了。曼施坦因必须在脑海中同时处理无数个变量:敌军的兵力部署、己方的补给线、天气变化对作战的影响、各个师团的战斗力状况。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决定成千上万士兵的生死,这种压力足以把任何人压垮。 正是在这种极限压力下,曼施坦因发现了苏军在快速推进中暴露出的侧翼薄弱环节。他大胆调动装甲部队,对苏军实施侧翼突击,最终成功实现了反包围。这场被后世称为"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成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的辉煌。 而在大洋彼岸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将领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巴顿将军在1944年的突出部战役中,为了抢在德军发起反攻之前完成部署,竟然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他的副官后来回忆说,巴顿当时的眼睛布满血丝,说话都开始含糊不清,但依然坚持站在作战地图前指挥调度。 在1941年12月的一个深夜,当大部分人都在温暖的房间里熟睡时,苏军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却独自一人踩着滑雪板,在漆黑的雪地里飞快滑行。 这不是什么休闲运动,而是一种近乎绝望的自救方式。朱可夫已经连续好几天没有合眼了,德军的进攻一波接一波,前线的战报每隔几分钟就送到指挥部。作为莫斯科防线的最高指挥官,他不敢睡觉,也不能睡觉。可人不是机器,再铁打的汉子也会犯困。每当眼皮开始打架时,朱可夫就冲出指挥部,在冰天雪地里拼命滑雪,用刺骨的寒风和剧烈的运动来保持清醒。 滑雪回来后,朱可夫会灌下一大杯特浓咖啡,再喝几口伏特加。对于俄国人来说,伏特加不只是酒,更是提神醒脑的必需品。就这样,咖啡加伏特加,成了朱可夫在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维持战斗力的秘密武器。 而在大西洋另一边的英国,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正面临着同样巨大的压力。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计划关系到整个欧洲战场的走向,十几万盟军官兵的生死都押在这一次行动上。艾森豪威尔必须考虑潮汐变化、天气状况、德军防御部署等无数个细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面对这种压力,艾森豪威尔选择了最直接的麻醉方式——抽烟。他的烟瘾大到了惊人的程度,平均每天要抽掉四包香烟,几乎是烟不离手。指挥部里经常烟雾缭绕,艾森豪威尔一边研究作战地图,一边机械性地点燃一支又一支香烟。过度吸烟让他的嘴里长满了口腔溃疡,吃饭都疼得厉害,但他依然停不下来。在那些最紧张的日子里,香烟成了他唯一的安慰剂。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位严肃的军事指挥官在战争期间与自己的爱尔兰籍女司机凯·萨莫斯比发展出了一段特殊关系。在盟军解放巴黎的那些日子里,艾森豪威尔经常不在指挥部,而是和这位女司机一起度过。后来的历史学家分析认为,这段感情主要是艾森豪威尔在巨大战争压力下寻求的一种精神慰藉。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苏军名将罗科索夫斯基身上。这位长相英俊的元帅在战争期间同时与两个女人保持着密切关系,一个是战地医生加林娜·塔拉诺娃,另一个是著名诗人西蒙诺夫的夫人连京娜·谢罗娃。当斯大林得知这件事后,这位苏联领袖只是笑了两声,说道:"我们应该羡慕罗科索夫斯基同志啊。"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