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一代名相,澶州之战的大功臣寇准,为何结局那么惨?

围炉观史 2023-01-10 08:46:43

寇准,北宋初期的一代名相,19岁弱冠之年考中进士进入仕途,30岁就担任宰执高官,升官之速无人能及,澶州之战力排众议,促使宋真宗御驾亲征,避免了北宋的覆亡;受到宋太宗、宋真宗两位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一生中曾两次拜相,也因为人刚直,得罪奸臣,而数次被罢官贬职。

公元1022年,被人诬陷的寇准一贬再贬,最后含冤负屈地赴广东雷州任司户参军。雷州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寇准抑郁成疾,导致一病不起,一年后竟客死他乡,时年62岁。

最惨的是,寇准生前念念不忘的是归葬家乡,可死后由于朝廷给的银子太少,灵柩还在返乡途中银钱就已经用完了,只能仓促葬在洛阳巩县,直到十年后朝廷恢复寇准的官职、名誉,才迁回老家。

为官刚正不阿,受皇帝赏识和重用,也因此屡受挫折

寇准八岁时,曾做过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虽是吟诵华山的壮丽风景,但由诗及人,可以看出小小年纪的寇准有一种唯我独尊和冲天的豪气,他的老师对其父说:“令郎怎么可能不成为宰相呢!”后来果然应验。

寇准年少时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太平兴国五年(980年),19岁的寇准就考中了进士。在正式授官之前,皇帝大多会在殿前进行最后一关的面试,而当时的宋太宗不喜欢年纪小的进士,因此往往会被免除觐见。

于是就有人教寇准往大虚报年龄,寇准马上回答说:“我正在努力进取,怎么可以欺骗君主呢?”后来努力进取的寇准果然被录用,并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从这里可以看出寇准自信、刚直的性格。

不久,寇准担任大名府成安县知县,刚到任就命令衙役在衙前贴出告示:“本官初来乍到,暂停一切堂断,诉讼一律造册候处。”明面上好像无所作为,暗地里,他

却乔装打扮一番到处私访,每天早出晚归,调查、搜集黑绅恶霸的罪证。一些心里有鬼的人嗅到了危险,于是恶人先告状,联名将寇准上告到了大名府,参他终日游逛,不务正业,当官不为。

大名府府尹一听自己所辖境内居然有这样的县令,马上差人调查,果然发现成安县衙不开、案不理,于是勃然大怒,决定亲自前往督查。

见到府尹大人怒气冲冲地光临县衙,寇准不慌不忙,当即又在衙前贴出一张告示:“本官明日升堂,有冤诉冤,有仇诉仇,所有官司明过不候。”到了第二天,县衙原被告云集,寇准审案不拘俗套,让所有的原告、被告一起陈述。半个时辰后,寇准依次断案,法度严谨,判罚到位,堂下百姓都呼喊寇准为青天,府尹大人也转怒为喜,连连赞许。

此次审案之后,寇准又重拳出击,惩办了那些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恶霸豪绅,成安县因此大治,路不拾遗,而寇准刚正不阿,廉洁爱民的名声也逐渐为世人所知。

有了治绩、名声,升官自然就快了,他先是升至殿中丞、郓州通判,后授右正言、直史馆,升任三司度支推官、盐铁判官。

一天,宋太宗召百官议事,寇准尽力陈述利弊,宋太宗之前就听说过他的名声,现在又听他直言进谏,于是更加器重他了。

关于寇准刚直、直言进谏的性格,这里面有一个辄引帝衣的典故。

据说有一次寇准在殿中奏陈政事,跟宋太宗言语不合,宋太宗发怒起身准备回宫,没想到寇准拉着太宗的衣服不让他走,并请他坐下,直到议完正事才退朝。事后太宗不但没有怪罪寇准,还因此夸奖他,说:“朕得到寇准,好像文皇得到魏征一样。”

于是,提拔寇准任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一下子跻身朝廷中层官员,此时的寇准还不到30岁。

还有一次,宋太宗邀请近臣询问时政得失,大家不是避重就轻就是相互推卸责任,说旱灾是天命。寇准却回答说:“《洪范》讲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二者互相感应;发生大旱就是验证,大概是刑法不公。”

宋太宗很不高兴,起身回了后宫。过了一会儿,已平复怒气的太宗又召寇准问刑法不公的依据,寇准说:“希望陛下把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大臣都召来,我就说。”太宗于是下诏请二府大臣入宫。

寇准见宰相们都到了,就当面说道:“不久前祖吉、王淮都藐视法令收受贿赂,祖吉贪污不多就被判处死刑;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偷盗国家资财上千万,却只是处以杖刑,并恢复他的官职,这不是不公平又是什么呢?”

宋太宗以此事问王沔,王沔只能叩头认罪,太宗于是严词斥责了王沔,同时也认识到寇准是个可重用的人。不久,就任命

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直接跨入宰执高官行列,这一年寇准年仅30岁,是当时朝中升官最快、最年轻有为的官员,可谓是春风得意。

寇准虽然官越做越大,可执拗较真、刚直不阿的性格却丝毫不减,因此多次得罪同僚,引起皇帝不满,从而罢官贬职屡遭挫折。

赵恒:準刚忿如昔。

比如寇准与上司知枢密院事的张逊不和,所以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论政事。一次,两人因某件事在殿中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唾沫星子横飞,吵得宋太宗头痛不已,于是发怒贬谪张逊,寇准也被罢官外任青州知州。不过第二年,宋太宗又召回寇准任参知政事。

还有一次,寇准又因官员升迁问题与同僚发生争论,皇帝问寇准详情,寇准一个劲儿为自己申辩,认为自己有道理。皇帝见此说:“如果在朝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之体。”寇准还是争辩不止,又拿中书省的官员名册在皇帝面前论是非对错,皇帝更不高兴,因而叹息说:“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意思是老鼠和麻雀都懂得人的心意,知道退让,为什么寇准就不明白呢?于是罢了寇准的参知政事,任命为邓州知州。

后来宋真宗即位,也一度非常赏识和重用寇准,曾两次拜他为宰相,可因他刚直的性格,再加上自以为是、行事专横,多次得罪同僚、皇帝,因此又两次被贬,宦途起伏不定。

用人不拘资格,只凭个人好恶

寇准如果喜欢一个人就特别喜欢,而要是讨厌一个人则愈加讨厌,因此在用人方面容易走极端,不是看一个人的能力如何,而是只凭个人好恶。

这样一来,凡是寇准平时所喜欢的人,大多得以担任台省清闲要职,与之相反,他所讨厌的不相知的人往往遭到贬退。彭惟节职位向来居于冯拯之下,冯拯转任虞部员外郎,彭惟节转任屯田员外郎,但在奏章排列官衔中,彭惟节仍处在冯拯之下。

因彭惟节是寇准看重的人,因此大怒,在公堂上张贴告示告诫冯拯不要扰乱朝廷制度。冯拯非常愤慨,不甘示弱上陈寇准擅权行事,又逐条列上岭南官吏授职不公的几件事。

广东转运使康戬也上奏说:吕端、张洎、李昌龄都是寇准所引荐的,吕端对寇准有恩,张洎能曲意奉承他,而李昌龄胆小软弱,不敢与他抗争,所以寇准任凭自己的臆断,扰乱法纪。

宋太宗看完弹劾寇准的内容后,很不高兴,于是找了个借口将他罢官贬往地方任职。

又‬一次‬,朝廷任命官员,同僚拿着有关官员按旧例搞的名册送上。寇准说:“宰相是用来推荐贤能、贬退无德无能之人的,如果按旧例办,只是一个官职而已。”寇准之所以不满意,是因为‬他亲近并看重的官员不在名册上。

事后,同僚和负责人事方面的官员都很不高兴,而名册上被寇准指责为无德无能的官员,更是对寇准怀恨在心。

由于河北每年纳绢减少,因此担任三司使的林特督促十分急迫,而寇准向来讨厌林特,于是多次帮助转运使李士衡而诋毁林特,并说在魏州时曾转运河北绢五万匹,而三司却没有接纳,以至于现在缺少供用,请弹劾主吏及以下属官。

寇准的话看似有理,然而京城每年耗费绢达百万匹,他所筹助的五万匹绢实在是杯水车薪,与总数相差甚远,可寇准却偏偏拿出来说事,居心如何聪明人都知道。因此宋真宗很不高兴,对宰相王旦说:“寇准刚强急躁易怒像过去一样。”王旦则说道:“寇准喜欢使人思念他的恩惠,又想使人敬畏他,这都是大臣所应避免的,而寇准仍旧自以为是,这是他的缺点。”

王旦:準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準乃为己任,此其短也。

可以说,王旦对寇准的评价还是很恰当的,寇准用人不拘资格,只凭个人好恶,再加上他性格刚直、自以为是,其后果是容易得罪人,使得人人畏惧他,不愿与之亲近,而他曾赏识并一手提拔的丁谓,却反咬一口屡次诬陷他,将他一再贬逐最终病死雷州。

性刚招嫌,得罪奸臣王钦若,与丁谓结仇

寇准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也是被历史铭记的一件事就是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并在澶州之战中击退辽军的进攻,从而避免了北宋的提前覆亡。

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军一路南下的消息传到开封,边关文书纷纷告急,京师震动,宋廷君臣惊慌失措。这时,参知政事王钦若站了出来,他是江南人,请求真宗去金陵;而后陈尧叟也站了出来,因他是蜀人,所以请求真宗去成都。

真宗皇帝问寇准的意见,寇准一眼看出王、陈两人的计谋,可表面装作不知道,说:“谁替陛下出这种计策,其罪可处死。”同时陈述都城南迁可能导致人心离散,而敌寇则乘机长驱直入,国家及宗庙社稷必然不保,如果陛下大驾亲征,将领大臣势必团结协作,敌寇畏惧自然会逃走。接着力排众议,坚定宋真宗亲征澶州的决心。

可当真宗到了澶州城,却不敢过河,于是寇准又说动大将高琼,极力争并连哄带骗促使宋真宗渡过黄河,前线将士看到皇帝御驾亲征,全部欢呼跳跃,因此士气大振,辽军惊惧不敢主动求战。双方相持十几天后,辽国统军萧挞览亲自出来督战,却被宋军的床子弩一箭射中前额,挞览的死使辽国萧太后深感震惊,知道无法战胜宋军,于是秘密派遣使者请求结好。

宋真宗厌恶战争,一听辽国主动求和,马上就答应了,接着派曹利用到军中商议每年给契丹的钱数,并说:“百万以下的数目都可答应。”

寇准本来就不想结盟,还想将辽军赶出宋境,收回幽云地区呢,现在一听要给辽国这么多钱(岁币),很不高兴,可皇上已经答应了,他也没办法。于是找来曹利用并威胁他:“虽然有皇上的许诺,你答应契丹不能超过三十万,超过三十万,我砍你的头。”

曹利用早就听说过宰相寇准的脾气秉性,哪敢反对,只得小心答应。因此曹利用到了辽军,不管辽人如何狮子大开口,他都牢牢守住底线,最后果然以三十万达成协议而回。

宋真宗见曹利用只用了30万就达成了结盟,以为是他的功劳,很高兴,不但升了曹利用的官,还重重赏赐了他。事实上,澶渊之盟能最后签订,河北能消除兵祸,背后都是寇准出的力。

可寇准不知道的是,因他刚直的性格和嘴上不饶人,无形之中得罪了王钦若、曹利用等人,而他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的行为,也成了其他人诬陷、诽谤他的借口。

寇准当宰相时,很赏识丁谓并将他提拔为参知政事的高官,所以丁谓事奉寇准很小心。有一次,宰相们在中书省一起吃饭,寇准的胡须沾上了菜汤,丁谓见到后马上起身为寇准慢慢擦拭胡须。寇准笑着说:“参政是国家的大臣,是替长官擦胡须的吗?”

当众被调笑,丁谓十分羞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经过此事,丁谓开始排挤陷害寇准,且一次比一次厉害。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寇准不仅处事刚直,而且毒舌,一张大嘴巴总是在不经意间得罪人,而他自己却不自知,虽是开玩笑的话,却不顾场合,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让原本看重的属下、同僚也对他敬而远之,并产生怨恨之情。

与皇帝生隙,得罪刘皇后,贬死雷州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边境恢复和平,寇准常以澶渊的功劳自夸,而宋真宗也因此更加看重寇准,这让对寇准有怨的王钦若很嫉妒。

有一天上完朝,寇准先退,宋真宗目送他退出,旁边的王钦若趁机说道:“皇上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真宗说:“是。”王钦若则认为皇上以万乘之尊却与敌结城下之盟,《春秋》以此为耻,真宗听后变得不高兴。

王钦若又说:“皇上听说过赌博吗?赌徒快把钱输光时,就尽其所有去赌,这叫孤注一掷。陛下,就是寇准的一个赌注,这也太危险了。”听完王钦若的话,宋真宗的脸色很阴沉,从此渐渐疏远了寇准。到了第二年,就将寇准降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州。

景德三年(1006年),寇准被奸臣王钦若谗言排挤,辞去相位,知陕州,之后又在丁谓等人的排挤诬陷下,十余年间辗转于朝廷和地方任职。天禧三年(1019年),因之前宰相王旦的多次举荐,宋真宗进升寇准为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再次拜他为宰相。

当时已是宋真宗晚年,因得了中风病,时常卧病在床无法处理朝政,皇后刘娥得以在内干预朝政。寇准对此十分不满,于是秘密地向真宗请示说:“皇太子为人们所期望,希望皇上以国家为重,把帝位传给他,选择正直的大臣辅佐他。丁谓、钱惟演,是奸佞小人,不可用来辅佐少主。”

宋真宗对干预朝政的刘娥也有些不放心,出于防范的心理同意了寇准的建议。于是寇准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请皇太子监国,同时引杨亿辅政。没想到计划遭到泄露(被丁谓得知),在皇后刘娥的谗言蛊惑下,真宗忘记了让太子监国是他的本意,将寇准罢为虚职的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就这样,刚担任宰相一年的寇准,由于得罪刘娥再次失去相位。

而恰在此时,与寇准比较亲近的宦官周怀政辗转不安,担心丁谓打击迫害自己,于是准备先下手为强谋划杀丁谓,然后请皇帝解除皇后干预朝政,尊奉真宗为太上皇,同时传帝位给太子,恢复寇准的宰相职位。

可是,就在起事的前一天晚上,与周怀政合谋的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二人变节,跑去丁谓府中告密。丁谓得此消息,立即带领他们二人连夜到同伙曹利用的家中商量对策。第二天,丁谓、曹利用将周怀政的阴谋报告给了皇后刘娥,于是周怀政被处死,受牵连的寇准降职任太常卿、相州知州,寇准出京时居然没有一个官员相送,可见寇准的人缘有多差。

虽然寇准已经贬官到了地方,但丁谓仍然不放心,多次在刘娥面前进谗言、诬陷寇准,而刘娥本来就深恨寇准,接着又将寇准贬为道州司马。乾兴元年(1022年),寇准再次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凡是与寇准有关联的官员也全部遭到放逐。

从官居极品的宰相一贬再贬直至从八品管赋税民政的司户参军事,而且是荒蛮偏远的广东雷州,寇准的心境可想而知。到任后,才发现驻地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幸亏当地官员、百姓素来仰慕寇准的为人,主动替他盖房,安排寓所,他才得以安置下来。

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调任衡州司马,可惜圣旨还未到达,寇准就病逝于雷州贬所,此时距离寇准被贬到环境恶劣的雷州已经过去18个月。

纵观寇准的一生,“长于谋国、拙于谋身”八个字是对他最好的评价。为官刚正不阿、直言进谏,且廉洁爱民,澶州之战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但同时因性格刚直,心胸不够宽广,没有容人之量,屡屡得罪官场同僚、属下,招致很多人的怨恨。尤其是得罪了掌权的皇后刘娥和奸臣丁谓,最终贬死雷州,之后因银钱不够,导致死前归葬老家的愿望也没有实现,实在是太惨了。

0 阅读:56

围炉观史

简介:知史明鉴,叙说历史故事,解读古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