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女人指头短,不缺吃和穿”,是指哪根手指?有道理吗?

画的人 2022-08-12 18:18:07

中国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从小开始我们就可以从老人口中听到各式各样的俗语,这些俗语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俗语有些许的道理,也能够协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同时也能够为后人的教育起到一定作用。

其中有这样一句俗语:“女人指头短,不缺吃和穿”。这句话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女人的手指头长得短,意味着她的一生不会受穷受苦”。

如果按现在的审美观来说,一个人的手指如果长得白皙修长,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

可古人观念却与之大相径庭,那么这句俗语所指的又是哪根手指?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道理?

手相学

“女人指头短,不缺吃和穿”这句话出自古时候的相学。古时候的相学按照种类可以分为面相、骨相、手相、乳相等。

而这句俗语就是从手相中得到的。手相学的起源非常早,据史籍记载,公元前我国及地中海等地方的手相学研究,已甚为流行。

据古印度各地的废墟遗迹,或者是庙宇壁画中所残留的记录,乃至婆罗门教遗留下来的石碑中,都可以得知手相学在古印度时期,已经十分流行。

中国的手相学,同样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远在周朝,中原各国就开始普遍盛行各类相学。

而比较完整的手相学著作,应是在后汉时期的王充所著的《骨骼篇》。

后来,王符《潜夫论》中的《列相篇》、许负所著的《相手篇》、春秋战国时代的《月波洞中记》等等,均可算是中国古代最有系统的相学著作。

从古至今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在中国古代所有关于相学的著作中,手相的研究占据十分大的比例,手相甚至成为进入相学研究的门槛。

到如今手相的相关研究涉及到了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方面。

“女人指头短,不缺吃和穿”

回归正题,这句俗语的来源又是从何而起?

仔细探究古时候的背景就会发现,古时候对于女子的体态要求并不是像现在一样追求以瘦为美,那时候身材丰满的女子更受欢迎,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

所以古人认为如果一个女孩子的手相特点是:手掌厚、手指头上的肉多且手指头短。

那么这类型手相的女孩子能旺夫聚财,而且这类型的女孩子大多身材丰满且性情温和。

身材丰满的女孩子能为夫家更好的延续香火,温和的性格能更好的和公婆相处,夫妻双方举案齐眉,生活相对安稳平静。

所以说手指头短的女孩子自然就成为古人眼中的有福之人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时候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了,古时候讲究的是男尊女卑,男女双方在结婚以后,女性需要承担起家中的所有家务,手掌厚重且手指粗短的女性便成为男人寻妻的一项重要条件。

正是因为这样,大多家庭的父母在为儿子挑选结婚对象时,势必会重点关注那些手指比较粗短的女孩子。

如果哪个家庭不小心娶了一个手指修长且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女子,这就意味着这家人的生活水平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古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之所以更加偏爱手指头较短的女子,也是受当时时代发展局限性的影响。

毕竟在他们看来,如果女子手指头较短,就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农耕劳作中,能够为家人提供更大的价值。

那么是哪根手指短更好?其实古时候的人对此也没有特定说是哪根手指短会更好,而是说整只手的手指都比较短会更受欢迎。

毕竟,如果哪根手指凭空比其它手指短一截的话,那就不是有福了,而是残疾了。

封建残留还是经验之谈?

古人认为如果一个女孩子手上的肉是藏起来的,所有骨节被包裹起来,并且手部细腻有弹性,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富贵之命。

如果女人的手部骨节是露出来的,人们会认为她就是天生的下贱命,成不了大事儿。

老人流传下来的经典俗语,虽然是经过长时间的检验了,大多数的人们也都选择信奉,但是细想其中并无任何科学道理。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手完全可以表现出其生活的贫富状态,并且从人手的形态就片面决定了这个女孩子性格是否温和,是否能够与家人和睦生活,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手指的长短甚至会波及到婚姻,古时候的婚姻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公婆尤其喜爱手指粗短的女孩子,对于手指纤细的女孩子有很大的成见。

就比如说《孔雀东南飞》中焦俊卿的妻子,为人十分贤惠,但最终被休的原因仅仅是婆婆认为儿媳的手指头不够圆润,以后肯定不善于持家。

“女人手指头短,生活上会比较富裕,不缺吃穿”。我觉得这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从一个人的手相就断然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更是一种错误思想。

只要是经受过教育的人都明白人的性格与命运是靠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所影响的,跟人手指的长短并无任何关系。

结语

虽说今天讲的这句俗语并无任何道理,也没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但这并不代表古人流传下来的所有俗语都是没有意义的。大部分的俗语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

俗语是老祖宗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给我们留下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在特定生活背景下得出的思想结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古代的历史。

对于俗语,我们采取辩证的态度理解就好,我们可以在继承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剔除那些不合时代的落后思想,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对其也不必太过批判,理性看待就好。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对古标今
0 阅读:10

画的人

简介:生活这么累,不如停下来论论篮球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