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涨0.2,追光十年打造的《长安三万里》,做对了什么?

疾速娱乐 2023-07-20 11:21:29

从8.0分到8.2分,《长安三万里》真的太令人意外了!

在未上映前,《长安三万里》并不被看好。

168分钟问鼎全球动画第一片长、追光十年打造、以唐朝作为故事背景。

这三个标签凑到一起,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大红大紫的节奏。

那么,《长安三万里》到底做对什么?

一、跌宕起伏的人生坎坷,与时代变迁相呼应

看完《长安三万里》,我是这样向身边的好友推荐的:

我之所以喜欢《长安三万里》,是因为高适和李白的人生就像像两道相反的弧线。李白的人生一开始无比灿烂,到了晚年却极度悲凉。高适则相反,一直像个小透明的他在晚年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辉煌时刻。

而这两个人物的人生轨迹,又和唐朝盛极而衰的王朝运势极为相似。李白像是那个鼎盛时期歌舞升平的盛唐,而高适更像是安史之乱后苦苦挣扎于世的唐朝。

当人生的轨迹与历史的变迁相重叠,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命运相互交织在一起,人的渺小与无力显得尤为突出。

反过来,为什么唐朝能够流传下来那么多流芳百世的诗歌。不正是因为开元盛世和国破家亡的唐朝,造就了李白、杜甫、王维这样历史上无比耀眼的人才吗?

虽然《长安三万里》电影本身称不上史诗,但我们却能从其中窥见一丝当年唐朝的模样。那个无数才子佳人荟萃的时代,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长安三万里》虽描绘出了一幅大唐开元盛世的画卷,却给人一种怀才不遇的残酷。

满腹才华的李白因出身商贾,被屡屡拒之门外。一身忠勇的高适身怀绝技却因家道中落报效祖国无门,最终上阵杀敌的枪法成了取悦他人的表演。

无论是李白还是高适,在年富力强、一身热血之时都得不到重视,等到了年岁才被迫赶鸭子上架,多少有点憋屈。

那句流传千古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一种洒脱,也透露着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长安三万里》看似是高适为主角,其实写的是高适眼里的李白。看似在写是李白洒脱不羁的一生,却是李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高适身上。

他们彼此都很清楚,自己的理想只有在对方身上才能得以实现。高适想要成为流传千古的诗人,在李白身上实现了。李白想要在官场上成就功名,是高适替自己实现的。

电影里虽展现的是李白和高适一群唐朝青年怀才不遇的悲切,映照的是当下社会青年与中年人在职场上的困境。

当下很多中青年人他们拥有各种才华和技能,他们胸怀宏图壮志,却在现实中寻找不到发挥自己光和热的地方,才华被埋没、甚至被排挤。为了生存,多少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里打拼,却每每到佳节之时只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多少年轻人壮志难酬,最终怀着遗憾离开大城市、满身疲惫回到故里。

三、郁郁不得志,只写给成年人的诗

当有朋友问我,能带孩子去看《长安三万里》时,我给的答案是否定的。

追光的动画此前是成人向的,哪怕是故事内容中规中矩的《长安三万里》也同样是成人向。

通篇如同诗词大会的长安三万里》的“成人向”不是反童话、也不是少儿不宜,而是故事的深度远不是一个七八岁孩子能理解的。

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既有人生沉浮也有家国动荡。

人生上半场里“李白”的耀眼璀璨与“高适”的平平无奇,人生沉浮之间的得意与失意,只有经历的中年人才能不由得一声感叹。而人生下半场里“高适”迎来高光时刻与“李白”困顿潦倒,是多少人不敢展望和畏惧的未来。

世道的不公与险恶,只有深深感受和经历的成年人才会懂得的心酸,这对于孩子来说既无法理解、更无法感同身受。

更重要的是这些通过情景再现的古诗词所传达的情感,是孩子们无法体会的。只是跟着复诵的诗词却无法理解其意的孩子,也就只会复诵。

《长安三万里》在好口碑的助推下票房也节节攀高,不仅创下了追光动画的票房新高,更是一路向着10亿票房奔去。

对《长安三万里》的喜欢与寄托,是我们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

总归来说,以历史为背景的《长安三万里》为国产动画开了一个好头,不是神话题材也能讲好故事、卖好票房。我们的国漫也需要如同大唐盛世一样,需要不同题材的动画电影百花齐放、各自璀璨。

2 阅读:76
评论列表
  • 2023-07-24 02:08

    好看的电影

疾速娱乐

简介:保护佳片,杀死烂片,快准狠!